文艺界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 刘延东发来贺信
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现场 宋曼青 摄
6月26日,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来贺信。
刘延东在贺信中指出,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满怀诚挚的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艺术理想,把中国美术传统精华和西方美术优长融会贯通,创作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他坚持艺术直面人生、关切现实、表现生活,走出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道路;他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和美术教育中坚力量,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致力于艺术普及和国际传播,极大地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当今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希望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的同志们立足伟大时代,继承徐悲鸿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他爱国为民的品格、兼容中西的胸怀、德艺双馨的追求、教书育人的担当,以“尽精微,致广大”的精神,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艺术作品,培养出更多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名家,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座谈会上宣读了贺信。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在座谈会上发言。她表示,徐悲鸿先生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巨匠。纵观他一生的创作,都在思想上紧密联系着时代的关切和现实的情怀,无论在何种艰难的条件下,他都注重一方面把握传统,一方面直面现实,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汲取素材、捕捉形象,创作了大量既反映现实生活,更展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徐悲鸿先生的一生光明磊落,德业彰彰,体现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其为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光照千秋,其高尚的艺术情操、科学严谨的学术气质、勤勉执着的愚公移山精神,激励着历代艺术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征程中不懈求索。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主持座谈会。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代表喻红,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从不同角度回忆和评价了徐悲鸿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座谈会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徐悲鸿纪念馆承办。(记者 段泽林)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座谈会上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贺信
贺 信
刘延东
值此“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召开之际,谨向徐悲鸿先生的亲属及全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与良好祝愿!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满怀诚挚的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艺术理想,把中国美术传统精华和西方美术优长融会贯通,创作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他坚持艺术直面人生、关切现实、表现生活,走出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道路;他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和美术教育中坚力量,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致力于艺术普及和国际传播,极大地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
当今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希望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的同志们立足伟大时代,继承徐悲鸿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他爱国为民的品格、兼容中西的胸怀、德艺双馨的追求、教书育人的担当,以“尽精微,致广大”的精神,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艺术作品,培养出更多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名家,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在座谈会上讲话
以“尽精微,致广大”的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美术事业
——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赵实
尊敬的徐庆平先生和徐家各位亲属,
尊敬的各位美术家、教育家,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以简朴而隆重的方式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业绩和杰出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徐悲鸿先生的尊重敬重之情,也深刻阐明了缅怀徐悲鸿先生、继承他的业绩、弘扬他的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文联和各主办单位向徐悲鸿先生的亲属、向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各位老艺术家、各方面专家表示深深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向辛勤筹办此次座谈会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徐悲鸿纪念馆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座艺术高峰。他把对中国美术传统精华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融会贯通,始终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民族、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大量的优秀作品书写了中国美术新的篇章,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以他的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愚公移山》《奔马》等为代表,在艺术上达到了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杰出水平,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徐悲鸿先生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巨匠。纵观他一生的创作,都在思想上紧密联系着时代的关切和现实的情怀,无论是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都注重一方面把握传统,一方面直面现实,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捕捉形象,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在20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作为最早赴西方学习美术的一代艺术家,他旅法、旅欧求学、访问达8年之久,既深入考察研究了欧洲美术的历史和造型体系,更以极为勤奋的精神学习掌握了素描和油画造型的功力,在留学期间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考。留学回国之后,徐悲鸿先生投身美术创作和教育直至终生,为奠定中国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不遗余力。他提倡“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提出“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的素描要求,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提高全面学养,求真求美。他提出“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理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珍惜人才并善于发现人才,曾倾力相助过许多富有才华而遭遇困难的学子,为他们提供了成才支持。他以广纳天下贤士于艺术苗圃的胸怀,不计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学派观点的差异,邀请和团结一大批美术名家共同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奠定了十分重要的人才基础。
徐悲鸿先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艺术创新的杰出代表。他自幼受到中国书画传统的熏染,打下了深厚的书画功底,他在对西方美术深入研究的同时,始终重视民族艺术的传承,努力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他的素描作品将中国绘画的“线描造型”和西方的“明暗结构”有机结合,展现出中国造型艺术的神韵。在油画和中国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他选用的是中国历史与人文经典,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在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取向上,他提倡“师法造化”,高度评价宋元时期的中国画传统,强调复兴宋元以来的人物画精髓。他在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上所形成的笔墨与造型有机统一的画风,开山立派,展现了中国画的时代新貌,在中国画坛影响深远。他倾注全力收藏和保存中国古代书画精品,视之为“悲鸿生命”,体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一生守护的精神。
徐悲鸿先生是爱国为民、德艺双馨的楷模。在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满腔的爱国热忱,无论是历史主题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奔马”还是“雄鸡”,都体现了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用艺术表现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他以自己的大量作品和社会活动争取海内外社会各界赞助,赈灾济民,支持抗战,展现出一位艺术家崇高的爱国情怀。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他团结师生,坚持进步,以高昂的激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精心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为战斗英雄、劳模和工农群众画像。徐先生众望所归,于1949年7月当选为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并首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为中国美术事业鞠躬尽瘁、贡献卓著,受到业界和人民大众的深深爱戴与尊敬。
徐悲鸿先生的一生光明磊落,德业彰彰,体现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其为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光照千秋,其高尚的艺术情操、科学严谨的学术气质、勤勉执着的愚公移山精神,激励着历代艺术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征程中不懈求索。我们今天纪念徐悲鸿先生,就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优良传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站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文艺工作与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徐悲鸿先生倡导的现实主义传统,关注时代,服务社会,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努力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对人民,我们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创作方法成百上千,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要坚持和发扬徐悲鸿先生倡导的“真善美是我国人民历来崇尚的道德文化准则”,追求真善美这一艺术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民的灵魂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发扬徐悲鸿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怀,用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去记录、去表达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飞速发展,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中国气派的艺术精品。
时代呼唤艺术家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切实推进艺术创作和教育改革,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提供各类艺术人才和智力支撑。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徐悲鸿先生倡导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治学态度,以“尽精微,致广大”的精神,在徐悲鸿先生等先辈创立的现代美术道路上奋力前行,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发展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加强美术人才研修培训,努力培养和推出大批一流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徐悲鸿先生执着的改革创新精神,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改革,以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教育成果,积极推动中华文艺走向世界,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做到中西兼蓄、融会贯通,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艺术家发言摘编
靳尚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徐悲鸿从法国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应该说,他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最早接受和建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他从事美术教育期间建立了西画专业,也就是现在的油画专业。他运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来解读西方的素描教学,不仅准确、生动、深刻地理解了造型体系,而且其中具有中国文化精髓和哲学精神。
另外,他回国以后,更多地从事中国画和水墨画的创作。他的奔马作品在抗战期间起到了振奋人心的重要作用。徐悲鸿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始终坚持艺术要为社会服务,要促进社会、人类的进步,促进中国美术的变革和发展,所以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在新的经济大发展时期,纪念徐悲鸿,对于我们当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徐悲鸿在我上国立北平艺专的时候,已经不直接教学了,但他曾亲自点评和调整过我一年级时的素描作品,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那时候他50多岁,但是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却突然把全体学生召集到操场,坐下来讲西方美术史,他对待学生就是如此热情,这也足以说明他的人品之高尚。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园,就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雕像,他平易近人的身影和洞彻真理的神情,如我们永远的导师。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陈列中,大量的图片和文献资料讲述着徐悲鸿和20世纪中国美术先贤们的业绩,成为每一届新生入校的第一课,也激发今天的师生继承前辈开创的事业奋发前行。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更是徐悲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嘱托。许多年来,无论是研究20世纪早期到中叶中国美术的变革,还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无论是讨论20世纪中国美术的文化属性,还是思考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取向,徐悲鸿广博的思想情怀和他多方面的艺术实践都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一本开卷有益、常读常新的大书,拥有激励来者、感召今人的力量。
缅怀徐悲鸿,联系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弘扬“徐悲鸿精神”。这种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取向有着清醒的文化认识,体现在他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判断上,更体现在他尊重人才、教书育人的导师风范上。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纪念徐悲鸿,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的艺术品格,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紧密相连,以德立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画笔丹青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历史进步。要学习他弘扬传统、勇于创新的艺术抱负,在新的文化条件下,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有判断、有选择地吸收外来艺术经验,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使美术创作具有精深的思想和新的时代光彩。要学习他尊重人才、教书育人的导师风范,把培育艺术学子的思想情怀和综合素养放在首位,努力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将优良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贡献才华,成就事业。
喻红(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代表)
徐悲鸿在建院之初就提倡素描写生,认为素描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实在用心良苦。素描写生就是一种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素描课程,使学生获得准确的观察能力、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严谨扎实的造型表现能力,同时也加入了中国注重线条的文化传统,这种文脉传承具有很大的力量,不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也为世界塑造了一个如此庞大的写实主义阵营,成为世界当代艺术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回头看徐悲鸿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年贫寒的家境和坎坷的求学之路,使他的艺术充满了悲悯人生的色彩,受康有为对西学推崇的影响,后来在法国的8年留学,他选择了当时最科学、最理性的现实主义道路,科学求真成为他后来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核心。他也早有预言,他曾说:“写实主义,足以治疗空洞浮乏之病,今已渐渐稳定。此风再延长二十年,则新艺术基础乃固。尔时将有各派挺起,大放灿烂之花。”他的这一预见,足以证明他的胸怀和远见。
虽然徐悲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通过一代又一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的传承,他的艺术和艺术教育理念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时代重读他的时候,都必须承认,他把朴实、诚恳、宽厚和堂堂正正的性格传给了我们,他把不献媚、不矫饰、不哗众取宠的艺术态度传给了我们,他把严谨、理性、科学的教育理念传给了我们,他把中西合璧、兼容并包的艺术理念传给了我们,他把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社会担当传给了我们,他的这种DNA早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后辈的血液中,他的艺术和他的人生塑造了无数的中国艺术家,也塑造了后来的中国艺术。
徐庆平(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
我记得先君悲鸿公有过这样一句话:“追求真理,广博知识,此不必艺术家为然也,为艺术家必须如此。”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与广博知识,追求艺术的真谛。
在钱财上面,他没有给我们家庭留下一分钱,还没有拿工资,工资已经被预支买画了,他节衣缩食,买了1200多件从唐宋元明清到后来的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收购这些作品,是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在他的作品当中往往盖有一方章叫做“暂属悲鸿”,所以我母亲很清楚他早就为中国的美术馆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划,他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美术陈列馆,还要有美术院。但是在旧中国,这个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他就想用自己的作品、自己收藏的作品,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母亲知道他的心思,所以在他去世那天,我母亲把家里的一串钥匙统统交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请他派人去清点和接收我父亲所有的书画。当时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搬到了一间堆煤的房子。整个的家全部交给了国家,包括房子、家具。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周总理亲自为纪念馆题写了“悲鸿故居”四个大字。所以我想,徐家的子子孙孙都会记着先辈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那样一种情感。
今天我非常感谢国家举行这样一个纪念他的座谈会,如果父亲地下有知,知道今天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人生得到党和国家这样的尊重和如此高的评价,我们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如此蓬勃发展,他教过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艺术大家,而且又有这么多的青年才俊在中央美院继续他们那一辈的事业,我想他会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