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季风专注成都民俗二十年
如今,看漫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漫画家也自觉将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其中。除本报介绍的青年漫画家阿桂经常将成都文化入画,成都漫画家季风也已专注成都民俗二十年,并试图将老成都的游戏、歌谣、故事、众生相等画入自己的作品中。如今已经出版的《百戏图》与《百谣图》分别为读者收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成都的上百种游戏与歌谣。季风告诉记者,“民俗的东西不一定时尚,但却可爱,值得珍藏。那些活泼、自然亲切的老游戏、老歌谣,在今天看来仍然有趣,值得让人们走出家门,依照书中游戏介绍重新玩起来。”
民俗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百戏图》记录老成都游戏内容
当记者拿起季风的《百戏图》书时,便爱不释手。不仅书中的人物可爱,这些人物正在进行的游戏也让记者惊喜不断。书中表情、动作各异的小人哭着、笑着、嗔着,记者小时候玩耍的情状也不禁涌上心头。季风告诉记者,《百戏图》中创作的漫画起始于1995年初夏,一共有100种游戏,包括猜拳行令、徒手戏、折纸等种类,最开始他只是给一个民俗小栏目供稿。“其实,画画起初只是我的爱好。在撰写文字稿的同时,顺势给每则小文配一幅漫画。可能是民俗的东西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吧,有很多读者来信表示喜爱,我也受到了鼓励,于是不断写不断画,一口气连载了差不多一年。”
作为成都本地人,加上小时候比较贪玩当过多年的“孩子王”,季风本身就拥有很多对老成都游戏的记忆。比如书中记载的第59个游戏“打棍”,就是个非常具有地域性的游戏。“记得这个游戏当时只有在北门的木综厂才流行,其他很多区域可能都不知道。”季风告诉记者,游戏中,孩子们在地上挖一个坑,放上一截木条,用另外一个木棍将木条打击弹起,再横着打一下,看谁打得远。“这样的游戏很多,当时我用自身的记忆再加上收集有关民间游戏的资料,想让一些游戏逐渐从完全的个人记忆回归向社会记忆,再将一些消失的记忆连缀起来。这其中的许多生气勃勃的户外集体游戏,都值得让人们走出家门,依照书中游戏介绍重新玩起来。”
记录民俗已成自觉
《百谣图》收集老成都歌谣百余首
“如果说30岁以前我还没有关注民俗的文化自觉,那么,当我画完《百戏图》后,我就迷上民俗题材的创作。出于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我非常希望一些民间自创歌谣的传统能够得以恢复与流传。”季风告诉记者,雅文化和俗文化都会留下许多精粹,民间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被遗忘是十分可惜的。所以,继《百戏图》后,季风再创作的《百谣图》中就收集了180首成都的民间歌谣,包括喜庆、祈祝、童趣、颠倒歌、搞笑等类别。
“由于大部分歌谣流传时间过长、范围较广,所以有不少因人为增改和讹传造成的版本变异。我所要做的就是收集各地读者所共知的,再配图互证。所以书上的内容让人们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季风一边翻书一边告诉记者,《百谣图》中不少歌谣记录下了老成都的地方特色,比如《西蜀景》中就有“一进东门天涯石,二出南门五块砖。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里会神仙。”的记载。“成都的天涯石、五块砖、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等地名都被一一展现出来。”
可以挖掘展现的民俗内容还很多
季风一直在路上
“其实关于民俗漫画,前辈漫画家的作品实在举不胜举。丰子恺、张光宇、胡考等大家自不待言,就我知道的成都本地漫画家,也有很多。但我认为,较之民俗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其丰富的内涵,当前漫画家可以挖掘并以漫画形式呈现的内容还有很多。”季风告诉记者,以漫画的形式其实可以将民俗类的东西更为通俗地呈现给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民俗的关注,逐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我一直都在路上。”季风拿出自己目前还在创作的“成都众生相”告诉记者,“我刚刚创作了十多幅,总共要创作170幅左右。这些成都众生相会以行业和人物进行分类。”季风拿着手中的草图向记者介绍:“比如这幅画的就是成都曾经的‘偏三轮’,俗称‘耙耳朵’:一个自行车旁边放一个座位或者框子,载着妻子、孩子以及陌生人穿梭于街道、集市之中。这种‘偏三轮’现在在成都已经基本没有了。另外,‘酱油车’‘街头理发’‘菜市一景’统统都囊括其中。”季风表示,当时工业区所特有的社区民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会将这些一步步用我的笔表现出来,希望能为这个城市留下更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