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读经典唐诗,品魅力成都--“我们一起读唐诗”系列活动今日启动

来源:成都日报 2015-06-10

    读经典唐诗 品魅力成都

   “我们一起读唐诗”系列活动今日启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说到中国的唐诗,不能不提到成都。在进入中国诗歌殿堂的千古绝句中,不少就是诗人们在成都创作的,或与成都有直接关系。今日起,本报携手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图书馆重磅推出“我们一起读唐诗”系列活动,邀请名家带领读者走进唐诗中的成都,解读与成都有关的唐诗经典佳句,从唐诗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成都为唐诗贡献千古绝句


 唐诗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创作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其水平后人难以企及。作为中国诗歌重镇,成都是一个巨大的唐诗文化磁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杨炯、贾岛、李德裕、温庭筠……中国唐朝著名诗人大多到过成都。唐代最著名的女诗人薛涛也出自成都,她领时代之风骚,遗后世以灵气。这种相辅相成的成都诗脉“水库”效应,恰应了“流水不腐”这句古话,让成都唐诗流畅贯通,显扬充沛。这些诗人的诗歌无不与成都相连,与锦江相贯,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诗句,成都也因此成为全国重要的诗歌城市。


 在成都独特环境滋养下,唐代的诗人们思如泉涌,作品层出不穷,精彩不断。杜甫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在成都生活不到4年,就创作了240多首诗歌。在成都期间,杜甫开始仔细推敲格律,使其诗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均成为中国诗歌经典。李商隐的《杜工部蜀中离席》“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以及王勃为成都写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在成都创作、与成都有关的诗句走向全国,走向永恒,成为闻名遐迩的经典唐诗。


 成都是当仁不让的唐诗重镇


 谈及成都盛产诗人,吸引诗人,经典诗词层出不穷的原因,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分析说,这有自然、文化、生活方式三方面原因。谭继和说,饱受战乱之苦的诗圣杜甫来到成都,这里美丽的景色让他疲惫的身心得到抚慰,他饱含深情写下了一串串闪亮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仿佛为人们展开成都迷人的画卷。谭继和解读道:“神奇的自然环境让成都这片土地成为孕育文人和人文灵感、灵悟的地方。诗人进入成都温润的自然环境中,创作状态自然大不一样。再者,成都历史积淀厚重,人文底蕴深厚,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大大激发了创作灵感。


 “最后一个,也是最特别的原因,是成都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谭继和表示,成都人历来就有一种浪漫的思维和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诗人们创作影响很大。如唐代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摩诃池,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都爱到此游览。唐代诗人高骈以“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来描述摩诃池的“醉人”,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而在散花楼上,李白写下《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谭继和说,当年穷困潦倒的杜甫来到成都,受到成都朋友的接济。在这里,成都人特别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愉悦,让他重新找到创作的欲望和灵感。“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生动展现了他当时苦中作乐、看淡风云的惬意生活。


 本报记者 王嘉


 唐诗盛宴 互动活动精彩不断


 本报推出的“我们一起读唐诗”系列活动将是一场唐诗的饕餮盛宴。活动将持续半个月,三波互动活动精彩不断 ,“唐诗冲击波”绝对将让诗歌爱好者大呼过瘾。


 解读唐诗精妙


 本报将邀请名家为读者解读经典唐诗,在唐诗中发现成都之美,在读者中掀起精彩的诗歌热潮。


 品杜诗 学写诗


 本报携手杜甫草堂博物馆,邀请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著名巴蜀文化专家、杜甫研究学者祁和晖,将于本周日上午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与孩子和家长们零距离,以“品杜诗,学写诗”为主题,带领读者走进杜诗的世界,指引他们找到诗歌创作的方法。


 唐诗中的成都


 本报携手成都图书馆,将于16日下午在成都图书馆,由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为诗歌爱好者讲述“唐诗中的成都”,从经典诗句中感受成都文化的深厚底蕴。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