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本土画家叶瑞琨:读书让我的画更美
记者想象中,如果走进画家的书房,看到的应该是一幅幅画作和关于绘画的书。没想到的是,当记者走进本土著名画家叶瑞琨的书房时,映入眼帘的除了国画,还有四下堆满的书,那几大柜子的书籍尤为显眼,许多书都不是绘画书。记者忍不住问正在画作上题诗的叶瑞琨,为何画室中会藏有这么多书籍?叶瑞琨告诉记者,“我十分喜欢读书,一直都充满着对书的渴望。除此之外,读书对我绘画的影响也很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书让我的画更美了。”
阅读中国经典
使画作更具有意境美
读书怎样让叶瑞琨的画更美了呢?叶瑞琨告诉记者,他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也没拿过一份老师开出的书单,所有书籍都是自己一点点找来读的。“最初,我喜欢读西方的黑格尔、卢梭、叔本华,认为这些西方哲学家能够把事情发展结果说得十分清楚,但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当我读到越来越多中国经典时,便深深沉浸其中。在我的理解中,中国经典书籍从不给我们一个既定结果,而是把条件列出来,每个具有不同阅历的人,去理解书中给出的相同条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心境。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经典书籍独有的魅力。”
叶瑞琨喜欢沉浸在读书所产生的心境中,他认为,这种心境与画的意境一脉相承。“‘人不见,数峰青’‘东边日出西边雨’每每读到这些经典诗句时,我总能一边体悟诗人的心情,一边根据我的理解在心中勾勒出诗人描绘的风景,而这时,我心中勾勒的风景已然成为我此刻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中创作,自然会使我的画作更具意境美。”叶瑞琨认为,中国经典书籍的作者十分了得,读懂他们,从他们给出的文字中,寻找自己独有的体悟,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快乐。
广泛涉猎
从一本书的中间翻起
除了喜欢阅读中国经典,叶瑞琨空闲时还喜欢漫不经心地翻阅各类书籍,这种毫无功利心的阅读方式,让他拓宽了眼界,乐享其中。“我是一个在哪儿都可以阅读的人,所以在我的工作地点或家中,都能看到零零散散的书籍。”叶瑞琨告诉记者,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翻书方式,其实让自己读完了许多枯燥的理论书籍。
如何翻书,在叶瑞琨这儿也有着较独特的方法,“我喜欢从一本书的中间开始读,每次翻到哪儿就读哪儿,不知不觉中一本书的内容就被看完。也许,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轻松、不费力的读书方法。”叶瑞琨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枯燥的经典理论书籍读者都读不进去,如果不硬着头皮坚持读,一本书也许读个两三年也读不完,还有些读者干脆就将这种书扔一边,或压柜子底,即使落满灰尘也再不翻阅。“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一种缓释心情的活动,硬逼着自己读书,有时还可能产生厌恶情绪,使自己离书本更远。我这种走哪读哪,想看哪页看哪页,等觉得一本书基本都被翻过后,再按顺序进行通篇阅读的方法,使读书变得简单而有趣,还能够将一本书读多遍,加深对书中内容的体悟。”
实用性阅读
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无功利的阅读在叶瑞琨的读书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他也同样承认实用性阅读的必要性。“除广泛涉猎外,我们还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起专属于自己需要的阅读体系。”年过六旬的叶瑞琨,十分认真地告诉记者,从自己画家身份来讲,就必须不断地阅读新的文化动态以及文艺评论类书籍。
“创作不可能只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阅读对我创作有益的书籍,在我看来十分必要。”叶瑞琨的画之所以能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随着他的阅读量增加以及阅历增长,叶瑞琨已对文化创作方向有了自己的判断。在他看来,面对外来冲击时,若全盘照收,我们的文化便会变得趋同,这十分可怕。这时人们就需要通过相关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不断探索,寻求自身的独特表达方式。
人物链接
叶瑞琨,1954年9月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72年拜岑学恭先生为师,学习绘画。1974年到大凉山务农。1977年回成都水印工艺厂务工。1985年调成都画院任专职画家至今。(实习记者 王梓均 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