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12个天井的童家大房子讲述清代浙商移民故事

来源:四川日报  2015-05-30

童家大院子的一处天井。

   德昌县六所乡解放村四组的童家大房子,在当地颇有名,如今房屋虽破败,依然能见曾经的恢宏:典型的四合院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天井众多,四通八达。这座由浙江商人修建的民居,讲述了300多年前浙江移民入凉山的故事。

   古民居曾有12个天井

   老宅的风火墙由土砖和青砖砌成,厚达80厘米以上。老宅里天井众多,现在能数到的有5个。最大的天井长约10米、宽约7米,四周全是条石砌成,条石上有圆形孔,是老宅的排水系统之一。天井里,石板砌得平平整整,呈斜线铺设,精致如今天的地板砖。而最小的天井,长约4米、宽2米多,显得小巧玲珑。“以前这里共有12个天井,天井里还养花养鱼。”居住在童家大房子的90岁老人徐兴碧说,她18岁便嫁到这里,在这座老宅里生活了72年。“20多年前老宅保存较完好,可是近年来毁坏很严重,只有老宅的一小半。”

   笔者发现,老宅墙壁木板上有许多雕刻,最精美的要数一组川剧人物,每幅2人,说唱表演颇具现场感。木门板和窗上,戏剧人物和动植物吉祥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由浙江移民入川已有300多年

   在这乡村野地,看见如此恢宏和精美的民居,让人不禁要问:这座民居的主人是谁?

   曾任村主任的童廷采介绍:“是老祖婆先来德昌,后来才有其他的童姓人迁入。至我这代已十代。”

   童廷采说,抄录于1963年的童家族谱上载,童家先辈曾经离开浙江到陕西汉兴道汉中府字羌州回水河石梯子湾做香菇生意为业。先辈娶刘姓女子生下5人后,想搬回家乡浙江省温处道处州府庆元县六都九保葛畲村,回到家乡却发现没有容身之地,准备迁他乡创业,便抄录祖宗之谱牒。

   可以看出,童氏一族祖籍地是今天的浙江省庆元县。“温处道”是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政府设杭嘉湖道、宁绍台道、金衢严道、温处道四道于浙江省内。“处州府”是明清时期的府。

   根据族谱推断,童氏族人是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前离开浙江,这样算来,童氏一族移民到德昌已经有300多年。

   看重蘑菇和木耳生意

   童氏祖先离开家乡移民外出时,首先选择的是陕西。族谱上载,此时他们“生意亏烂,不可蛛守,将家口迁于四川,复寻香菇前业……颇获千金”。

   清代德昌移民大多是军屯和农耕而来,像童姓家族这样做生意而来的人要少些。童姓家族是因做野生菌而来到德昌,主要冲着当地的蘑菇和木耳。居住在老宅旁78岁的村民赵泽高说:“童家的祖先先是在安宁河边,后来看到这里的蘑菇多,就搬来继续做蘑菇生意。”

   仔细看了祖籍地后,童廷采发现,这个地方和祖籍地相似。今天的庆元县是全国第一大生态县,其香菇自元代起便开始人工种植,当地要供奉菇神吴三公。

   如今,老房子里的住户因为房屋破旧,又不能扩展,许多人搬迁出老屋修建起新房,形成了老宅外的包围圈。当地童姓家族的几百人又分成几支,主要分布在童家大房子及其周围。在攀西地区很有名的“童耳朵”农产品品牌,就是当年从大房子走出来的童帮修创始,后经妻弟努力发展起来的。(特约通讯员 宋明 文/图)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