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石泉松林村山坳里藏着清代大院 兴盛时住130多人
古民居, 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是前人留下的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21日,记者来到了被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的南部县石泉乡松林村,踏访这里的古民居,品读那些尘封的故事。
深藏于松林村山坳里的任家大院
山坳里的古民居
当日下午, 记者从南部县城驱车出发,40多分钟后,就到了松林村。村主任邓德聪热情地带领记者沿着水泥村道,来到掩藏在一片小山坳中的任家大院门口。
不同于其他古民居周围商铺林立,游人如织的场景, 任家大院显得格外的朴实、宁静。
走进任家大院, 就如翻开一本印刷精美却有些发黄的书。 任家大院门前有石狮,有拴马桩,内有待客厢房,屋与屋之间全部用石板垒成,大院一共分有前、中、后3座,均为首尾连接的四合院,顺着山势向上铺开,后院最高,前院最低。但后院仅存两三个房间供人居住;前院被拆毁大半,在拆毁的位置,如今被人另起了一座两层高,具有现代风格的砖木楼房;在保存较为完好的中院左边角落有一棵柑橘树盘旋而生,青石板铺成的院坝出现无数裂缝,中院内房屋的门窗上刻有花草虫鸣、龙凤呈祥、古代仕女等图样,散发着浓郁的富贵吉祥气息。
邓德聪告诉记者,任家大院建于清代,前院被拆毁的部分包括高大挺拔的朝门、马圈等。
院子里曾住了130多人“兴盛时期,院子里曾经住着130多人。” 今年68岁的任氏后人任甫宗曾在大院里生活多年,他告诉记者,现在大院内只留下1户人家,早已没有当年的热闹。据父辈讲,任家大院是任玉珊修建,清朝年间,任玉珊在朝为官,家中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但家里的房子不够居住,任玉珊便利用做草纸生意赚来的钱修房子,历经几年才修成了任家大院。大院内雕梁画栋,各种装饰精美绝伦,整个大院在当地算是最气派的建筑。任玉珊的子女各分得房屋若干,子又生子,子孙繁衍。后来任氏家族的后人逐渐增多,院子里也变得拥挤热闹起来。
任家大院的岁月,像川北众多聚居区一样,琐碎而真实地上演着。人们以农耕为主,只有两三人学了各种手艺脱离土地。居民另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尊师重教,院子里以竞相供送孩子读书为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任家大院前院与中院共用的6排5间的厅房, 中间墙壁全部拆除, 形成一间大厅, 中间再摆放三排桌凳,建成全村的公共食堂。一日三餐,村民都在这里聚集,那个时候,也是任家大院建筑最受忽视的时候,很多雕花厚门板被拆除,改做成桌凳或干脆直接当成了柴禾。
大院得以重新修缮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村民们有了保护大院的意识,并开始为抵御大院局部的风蚀腐化而耗尽心智。
他们用稻壳与熟泥搅拌成团,去涂抹那瓦檐、挑梁、穿斗等骨架风化缺损的部位,有些人甚至用钢针顺着木纹去寻找可能的白蚁踪迹。
如今,75岁的任恒宗, 成为全院受托看守任家大院的人。除了他与老伴,真正常居在这里的还有王碧光和王姓人家的太婆。
目前,任家大院的部分建筑已经经过重新修缮, 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南充晚报/记者 马晓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