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特色木作工坊 当一盘木匠感受原木温度
在以前,木工是非常普遍的传统技术,旧时的房屋构造大多取材于木料,所以在过去木工手艺非常高超,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大量的机床加工代替手工技术,混凝土塑钢代替飞梁画栋,木工手艺几乎走向了灭绝。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像父辈那样自己动手做家具的人如今早已凤毛麟角。可就当古老的木工手艺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人们淡忘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木工手艺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做木工不是为了赚钱或是炫技,而是为了体验和感受手工制作带来的无穷乐趣……今天,就请跟随小锦的脚步,一起走进成都为数不多的特色木工坊,当一盘木匠,感受独特的木工生活。
奎星楼街,明堂创意园区,离宽窄巷子不远,在这里听不到宽窄巷子的喧嚣。安静的街道,稀疏的行人,往里走几步,古树环抱,老街幽静,两栋独具风格的楼房恬淡地矗在那里,就像是闹市中的隐士高人,看树上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在明堂创意园区一楼左侧靠边的房间里,摆放着各种形态各异的木艺品,这些木艺品有的形如雕龙,有的妙若飞凤,而大多数木艺品都是家庭里面非常实用的器具,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木工手艺。“在地手作工棚”就在这里。
【探访】
木作小店藏惊喜
在明堂创意工作区一楼,一间摆满木制品的小店格外惹眼,桌椅、柜子、木马、木罐和切好的木条随意摆放在过道上,木质的“在地手作工棚”字样不起眼地挂在门边上,从小门进去,店主贾磊和他的几位小伙伴正各自忙碌着。鼓风机的声音嗡嗡不停,间或响起电钻的声响,记者环顾四周,整个木工坊里除了木头还是木头:几把已经完工的木椅靠在墙边,迎面的墙上则摆满了各种木质小玩意:小板凳、木瓢、木勺子……地上甚至还有辆可爱的摩托车木马。而各种木料则有条不紊地堆积在店里的各个角落。整个空间都充满着淡淡檀香味道,放下脚步细细逛这件店的时候,还会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小到每个勺子、摆件、储蓄盒,大到柜子、桌子……记者仔细看来,哪怕是同一个木器它们的纹路和质感也有不同,老板贾磊告诉记者:“这里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常见摆件,如果不用它,最多也只是摆设而已,它们来自生活,同时也应该回到生活之中。”
【印象】
放松身心,爱上木工活
放下刚刚打磨好的小木盆,店主贾磊站在中央打量着满屋的“宝贝”,似乎对自己的作品颇为满意。记者了解到,除了门店里的这些木质品,这间“在地手作工棚”本身也是贾磊的作品,“装修和货架,全都是我用木头做的,而且不上油漆,保持木头原有的色泽和纹理。”贾磊说。
说起开这间工棚的缘由,贾磊笑称,“是因为巧遇”。几年前,在成都一所高校当教师的贾磊和妻子到泰国旅游,两人在一个小乡村里迷了路,一不小心闯进一家木工坊,“他们做一些罐子类的日用品,东西都很简单,但非常漂亮。”回国后,贾磊开始上网琢磨木匠活儿,“慢慢就爱上了木工活儿。”今年春节前,贾磊在明堂创意工作区对面一家饭馆吃饭,发现街对面有一家空着的铺面,一直想要开家工作室的他决定碰碰运气,最终进驻创意工作区。“这个摇摇木马是我们这里的明星产品。”贾磊说,它下面的底座是用红木做的,上面的木马用柚木雕刻。在这间工作室里,小到木勺、首饰,大到桌椅、柜子,各种木制商品应有尽有。“卖得还不错。”不过,贾磊更希望顾客能够亲自加入,和自己一起体会木匠活儿的乐趣。
【想象之外】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给木工坊取名“在地手作工棚”时,贾磊笑着给记者解释说:“在地顾名思义就是本地,当地人的意思;手作当然是手工制作;至于工棚,为什么不称工作室而取为工棚,因为我们不具备公司的模式,只是想为喜欢木工活的朋友提供一个简单而有温度的家。” (谭雨 记者 李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