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刘兴诗找作者 科普主编不好当
□四川日报记者 黄里
5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家刘兴诗从北京回到了成都。过去的一周,他一直在帮湖北科技出版社找作者,出版社希望借他的人缘关系组织作者团队,完成一个16册的科普图书项目。然而,作为“主编”的刘兴诗却直言:“我并不看好这套书。”
为了鼓励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最近推出了奖励政策,但要保证科学技术被准确、完整转述,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而这正是刘兴诗担心的:现在的科普图书总是按老路子写,少有创新。
谁来把前沿话题写活?
成都难觅作者
湖北科技出版社编辑高然告诉记者,16本的科普图书话题涉及电子技术、移动通信、转基因技术、新药开发、大型飞机等领域。项目确定后,首先遭遇的问题是“去哪儿找作者?”他们通过朋友找到了刘兴诗,让他担任主编,希望凭他的知名度在成都组织一批作家。“优秀的科普作品是感悟出来的。”作为主编的刘兴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大量的说服工作,在成都只有老科普作家董仁威有热情,提供了一本有关转基因的写作提纲。成都理工大学一位从事能源研究的老师有意加入写作团队,刘兴诗也没有任人唯亲:“他对石油天然气比较熟悉,但科研和科普行不行,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要交了样章,过关才行。”
然而,其他的科普作家对这些前沿科学话题和创新的写作方式则没有信心。刘兴诗认为,科普创作需要跨学科的知识量,这是作者难寻的重要原因。
谁在让作者缺席?
市场短视成了拦路虎
找作者的行动辗转北京、成都等地,到5月11日也只找到了两位。如何出齐16本科普书?刘兴诗一声叹息。
此前,高然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发现中小学馆配图书的需求剧增,导致出版机构突击出版少儿科普读物,造成少儿科普图书特别是馆配图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社会热点问题,在读者不知道该相信谁的时候,科学家又不在场,让各种伪科普有了可乘之机。公信力下降成了作者难寻的一个原因,多数严肃的科学工作者不想加入这样的写作行列。据《中国科学报》去年的调查,国产科普图书多数销量不高,印数很少超过1万册。原创少、写作形式乏味,不跟随科学的最新发展更新是很重要的因素。
刘兴诗也有同样的烦恼,写过一些科幻作品受到了好评,“科学背景”反而被忽略了。作为有长期野外科考经历的地质学教授,这位史前考古学、生态环境学专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科学知识上必须是严肃的,同时还必须有新意。
去年,刘兴诗的“母亲河”系列受到了好评,市场反映不错,出版社邀请他继续写“地球”系列,又提出了要保持原来的风格。“我没有答应。我准备把自己当年的考察经历写进去,穿插人物故事,社会背景。”84岁的刘兴诗在追求写作创新的同时,对出版机构的保守提出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