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入蜀方知画意浓

来源:四川日报 2019-05-10


管苠棡 邬洪青摄


巴蜀揽胜,383×194cm,纸本,2015年 管苠棡作

   

    四川画家出版60万字著作,讲述翰墨丹青中的“巴蜀山水”——

  近日,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管苠棡撰写的《巴蜀山水画叙论》一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分为“山水画溯源及第一次变革”“山水画第二次变革及传承发展”“当代实践思考与未来展望”三册,以60万字的篇幅、数百件绘画和风景图片,系统讲述了巴蜀山水画的故事。
  一位画家,为何“不务正业”搞起学术研究?其实,从十几岁开始画巴蜀山水,到如今思考巴蜀山水画,不管是绘画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管苠棡有一个清晰的问题意识:巴蜀山水画乃至中国山水画,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巴蜀山水应该怎么画,才能出更多精品佳作?这正是《巴蜀山水画叙论》的探索。
□本报记者余如波
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
有助于探索古代山水画萌芽
  中国古代山水画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聚讼纷纭,不少人认为应为魏晋时期。
  不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巴蜀地区。2005年,陈传席等人出版《中国画山文化》一书,认为中国山水画萌芽于四川汉代画像砖,为重新研究中国山水画渊源提供了依据。管苠棡也认为,魏晋画家不可能突发奇想用那么成熟的技法去画山水,追溯源头,应该从原始画山文化和技法萌芽入手。
  2014年一天,管苠棡工作之余在网上搜索“中国古代山水图案”图片,一件三星堆出土玉璋《祭山图》出现在眼前。“三星堆文化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远远早于学者此前提出的魏晋和汉代,这一发现可否为追溯山水画源头提供美术考古证据?”管苠棡兴奋不已。
  不过,他深知“孤证不立”,于是一方面求助美术史领域专家学者,得知国内其他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出土玉器,目前都没有发现山水图案;另一方面买来《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记录》等书籍,发现不少神坛、神殿、神树等文物也有山的图案。后来,管苠棡又在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一件西周石钺上的《山云禾田图》。
  “它们不但有史学、民俗学和图像学的研究价值,还有刻画山川的端倪,呈现出文化上的精神信仰和审美上的艺术自觉,有助于探索画山文化、技法的萌芽。”管苠棡说。
  不仅山水画起源与巴蜀地区关系密切,管苠棡在《巴蜀山水画叙论》中认为,古代山水画的第一次变革同样离不开巴蜀,只不过古代相关著作的记载简要而分散。例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玄者……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这里的吴道玄,便是著名画家吴道子。他于唐代天宝年间奉玄宗之命入蜀写生,回到长安后在大同殿壁上作画,相传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
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
这些大家“入蜀方知画意浓”
  “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上世纪30年代初,著名画家黄宾虹寓居四川近一年,讲授画艺之余带学生到川内各地写生创作,这首诗便是他游历青城山后有感而发。
  黄宾虹为何有此感叹?管苠棡在《巴蜀山水画叙论》中作了解答。原来,黄宾虹入蜀前以研习传统为主,然而巴蜀山水有别于江南山水的深邃,也有别于北方山水的烟雾弥漫,使得普通技法难以表达。因此他在描绘青城山雨中景象时,创新采用了“沿皴作点法”“浓墨点彩铺水法”等技法,成为近代以来山水画一代宗师。
  这并非个例。抗战爆发后,大批画家迁居巴蜀,不少人将对巴蜀风物的感悟融入笔墨,赋予作品以时代审美特征,成就了一大批具有革新精神的山水画大师。
  著名画家傅抱石于1939年来到重庆,在巴蜀地区度过了8年时光。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这一时期,傅抱石突破传统笔墨表现法度,创作出《万竿烟雨》《潇潇暮雨》《金刚坡》《大涤草堂图》等作品,创立与历代山水画皴法都不同的“抱石皴”。
  李可染同样从巴蜀山水中获益良多。他在抗战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两次入蜀,创作出《乐山凌云寺》《峨眉幽径》《嘉定大佛》《成都望江楼》等作品,在当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李可染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走向面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道路。”管苠棡说。
  “近现代山水画家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需要足够的胆识和勇气突破从唐宋至明清形成的艺术观念,重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艺术思想。”管苠棡说,黄宾虹等入蜀画家在川写生创作,在巴蜀山水中相继“得道”后,本土画家冯建吴、陈子庄、伍瘦梅等也创立表现巴蜀山水的个人风格,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以画家少有的大部头
为描绘巴蜀山水提供支撑
  今年60岁的管苠棡,本身就是一位作品极富特色的山水画家,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他一直想对巴蜀山水画进行系统研究。
  “绘画虽然是个体劳动,但不同地域的不同风格,才构成了艺术的丰富性。巴蜀是国内自然山水最丰富多元的地区之一,怎么画,应该有理论支撑。”管苠棡说。
  早在1999年,他就发表了上万字的《走向雄秀与神奇》一文,探讨西南山水画的审美取向。2014年,四川省诗书画院开始进行绘画理论研究,《巴蜀山水画叙论》成为其中的重点课题之一。2014年底,《巴蜀山水画叙论》正式启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4年四川省文联重点课题等资助。“出版社编辑很吃惊,他们说很少有画家写出这么大部头的著作。”
  管苠棡却觉得平常。“中国古代绘画史论著作,有不少是画家写出来的,其实就是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我这部书就是从一个画家的角度,摆一摆巴蜀山水画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书斋式”研究者不同,管苠棡除了梳理文献资料,还大量采用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丰富该书的内容。每当外出写生,他总会带上相机,拍下贡嘎山、海螺沟、峨眉山、嘉陵江、光雾山等自然风光,还将不少图片与同题材绘画作品在书中并置,让读者直观感受、比较,增强论述和观点的说服力。
  管苠棡还对国内近30位画家、理论家进行了专访,呈现其对巴蜀山水和山水画创作的所思所想,为读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下一步,他计划从研究成果中汲取养分,思考新的绘画创作方向。“在传承中创新,这是艺术家的本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