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中国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现况和实践
圆桌论坛/特邀分享(一):中国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现况
论坛嘉宾:
北京朝阳教委副主任 姜继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郑瑞芳,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校长 陈金荣
姜继为:向艺术靠近些,把教育做实些
北京朝阳教委副主任 姜继为
艺术教育这些年得到社会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艺术教育有很大发展,以朝阳为例,近十几年朝阳的艺术教育取得非常好的成果,一批学校建立了非常高质量的艺术社团,很多孩子在艺术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依然有很多的不足。
关于艺术教育,下一步有几个方面工作要做:
第一,逐步改进课程体系,把课程建立在“真善美”基础上。现在制约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对于孩子艺术素质发展是一个挚肘,必须改革。比如,语文是重要的教育学科,但现在的语文教材非常不理想,小学课文480篇,其中以比喻形式写的仅占15%,非常刻板。
第二,改革艺术氛围。当下学校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了政府、军队高度严肃、整齐划一的模式,孩子的个性发展、艺术素养的提升必然受到压制。艺术门类很多,但是共性的东西是“自由、自在、自我、自主、流畅、舒展”,一个人要是具有了这样的品质,他可以不会弹琴、画画,但是展现出来的一定是艺术的。
第三,激发个性、自我主体性。今天的教育很多还是灌输教育,学生还是小绵羊居多,这对人的成长,尤其对艺术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所以要大幅度激发学生的个性、主体性。
第四,弱化功利性追求和艺术的主导性。在过去的教育中,过分地强调组团建队、夺金拿银,工具主导性、物质主导性非常突出。下一步要注重孩子本身,特别注重挖掘人的素质,提升孩子的精气神,艺术家不在于他是不是拿琴拿画笔。
第五,弱化课程化和社团。孩子需要学的是音乐不是音乐课,是美术不是美术课,当下艺术教育课程化和社团把很多艺术的东西制约掉了。
朝阳区艺术教育在这些年改革中有很大的发展,恳请各位老师深入朝阳,把你们成功的理念,优质的教法传递给我们朝阳,让朝阳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
郑瑞芳:让艺术成就每个孩子
作为小学生的艺术教育应该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阳光心理。基于这种理念,人大附小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彩虹校门,诠释学校的七彩教育:创造多元艺术文化、成就多元艺术发展、促进多元艺术成长、满足多元艺术需求、注重多元艺术培养、挖掘多元艺术潜质、铸就多元艺术梦想。尊重个性,让每一个艺术使命夺目绽放是我们的目的。
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几个人大附小艺术教育的经验:
一、人大附小的著名艺术景点——开放式艺术学府。这里的墙,都是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艺术教学特点起的名字, 反映了“把校园还给孩子,每个角落都是艺术创造天地。”的教学理念。
二、 学校除了国家规定的艺术课以外,还创造了十多门艺术课。因为每个人的观察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所有的美术课不给范画。但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会对他们开始引导。此外,学校还把音乐课和美术课结合,音乐老师拿着陶笛演示吹奏某个意境的时候,美术老师就画出来,孩子们特别感动,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用作品展示内心的感受。
三、一场令人震撼的国博美术展。学校去年举办了一个“中国梦.少年梦”的展览,展出3160幅作品,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为小学生办展。展览分四个版块,其中一个版块展品用废旧物品做成。中国美协的书记看过展览后说,“人大附小的美术教学在全国小学的教学中有自己的特色,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虽然这些孩子不一定成为艺术家,但是在创造性思维上一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看展后非常感慨,希望学校把这种理念传达出去。
四、一位无声世界的小画家。在国博展览中,这位无声的孩子画的是海底世界,黑白线条。家长希望他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画有色彩的世界。我们带他到美术班,在长期的熏陶下,孩子用了两年的时间画了一张有色彩的画。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第五个,一位创作“附小神曲”的教师。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培养不出来高素质的孩子。有个老师来应聘,说他只会作曲,没被录用,我听说后,决定聘用他。学校还按他的要求建造了一个MIDI教室。后来,他不仅引导孩子学习作曲,还创造了人大附小精神之歌,每个人听了都十分振奋。
我们让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艺术成就每一个孩子的美好人生。
陈金荣:用师生在校园中的共同成长托起孩子的成长
劲松四小的校训是“做最好的我”,“我”有很多层面,其中一个就是尚美之我。“美”分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崇高之美。“热爱艺术、兴趣高雅、做尚美的我”是我们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五个定位之一。
学校围绕这一主题构建课程。我们的艺术教育面向所有的孩子,让每个孩子至少能有一项爱好或特长,此外整个朝阳区都开展了器乐进课堂的活动。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国家课程当中有两套教材并行。一套教材是美术课和音乐课分开上,这套教材是为老师编的;另外一套是两课并行,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编的。而从人的成长角度出发,艺术也应该是综合的。
这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所有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周都上一次形体课,让孩子在发育的关键期,对自我的形态有美好追求。还有书法课,1-6年级都上,我们聘请了书法家进校园,专门给孩子指导硬笔书法。
这是学校的社团活动。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确实受到很多功利的影响,有来自于政府的,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为了不受影响,我们引导孩子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参加到艺术教育中。我们的金帆管乐团和舞蹈团在北京都是顶尖的。
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持续一个月,鼓励每个孩子每个班级都展示,也有精品节目在展示,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我们的老师经常会为每一个孩子结合他的喜好和特长,为他量身编独舞,有集体也有单独的作品,孩子们虽然练得很苦,但他们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当技巧和内心相结合,展现的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在2014年“六一”的时候,学校舞蹈团的学生代表为习近平主席系上了红领巾。有个孩子说,很多不同场合的演出,展现是我们劲松四小的风采,这就是我们社团的魅力。金帆舞蹈团的光芒会照耀着孩子们走得更远。
金帆艺术团的教育代表了艺术教育的一个精英层面。一个孩子说,他认为音乐就像社会一样,总要有人为它默默的付出、贡献。我们希望引导更多的孩子积极进取,用琴键用舞群,用师生在校园中的共同成长托起孩子的成长。
圆桌论坛/特邀分享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况与实践
嘉宾:
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 孟夏
北京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主任 陈晓芳,
北京21世纪国际学校教师 孙淑芹
孟夏:使艺术教育从少数精英走向普世教育
我来自朝阳区安贞里学区,安慧里中心校区,在学校中兼任两个职务,一个是管委会主任,一个是安慧里小学的校长。提到安慧里中心小学,很多人说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特别好,尤其学校的民乐团。学校的历史仅仅20年,但是艺术教育特别是乐团的建设也陪伴了学校二十年。
辉煌成绩。在全国的器乐大赛中,我校始终拿到的是一等奖,在北京,也是连续九次夺冠。在金帆艺术团验收的时候,学校以总成绩98分名列第一名。但是仅凭一个乐团办的好就说明艺术教育搞的好是不够的,因为它受众群体仅仅是学校的孩子,而且方式仅仅是吹拉弹唱。我们想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艺术教育,所以在2013年启动了区域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计划,希望在我们区域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艺术教育的成长。我们在三年规划中启动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推动区域艺术教育社团的发展建设工作,给孩子们更多的开展艺术教育实践的机会;第二步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这样就涉及到课程的建设,去研发创建大量的校园课程;第三步是最艰难,学科整合。在推动这三步走的过程中,学校在成长,孩子们也得到更大的发展。
真正的大众艺术教育。我是2009年调任安慧里中心小学的,到任以后发现学校乐团有很多的问题。因为大赛更多是功利性的活动,因为每个乐团的成员在参加完大赛以后,都能获得很多的奖项,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升入重点中学的敲门砖。在高中如果没有大赛,这些孩子前五年的付出就是付诸东流。北京的金帆获奖要求有原创作品,学校的曲子一般由作曲家,根据学校的特点、教育实践,帮助创作由儿童可以弹奏的曲目,这些曲目都是学校的宝贝。为了作品不外传,每次参赛以后,都被尘封了。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除了金帆乐团的孩子们之外,都没有正式的看过乐团的演出,也不知道乐团在弹奏的曲目。2010年,我突发奇想,把现有的曲目让孩子们进行训练。2010年5月28日,学校把这一场专场音乐会搬上人民大会堂,影响很大,效果非常好。但真让我们震撼的不是台上的百十位演员的表演,而是台下的观众,所有的作品全部原创,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一个小时的演出,这些孩子们都非常的专注,有非常好的艺术素养。
为什么在安慧里中心校区的这些孩子们对这场音乐会非常感兴趣?实际上之前学校做了很多的工作,学校把原来的作品都制作成了光盘,利用午休的时间进行播放,到人民大会堂的演出时候,孩子们都有很多的了解,所以给予了很高的参与热情。2010年,这是第二阶段的开始,艺术教育从少数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北京会议中心把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的课程搬上了舞台。如果说2010年我们展示的是艺术,2012年更多的在解读教育。当时民盟中央一位副主席,李先生参加学校乐团的演出,给新闻媒体写了一个专刊,说素质教育如何办,安慧里小学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同时在里面也有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深思考,后来我把这封信的内容放在了学校的门口,这实际也传达了家长的心声。后来乐团进行艺术呈现,我起了一个名字叫“让花儿绽放”,设计公司准备做背景墙的时候,自作主张把这个“让”字去掉了,我说不行,要把这个让字加上,我想表达的是让花儿绽放是教育者的声音,而花儿绽放是一种自然状态,我们的孩子们都是花,但是我们是不是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绽放,这个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观点,第一点,学科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依托于德育,德育解决不了的问题依靠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解决不了的问题依托与艺术教育,这些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我们不是为艺术教育而办教育,艺术教育应该起到一个发动机作用,特别在学校办学实践过程得以体现:可以整合我们的各种学科,可以实现家校之间的联系。它有一种广泛研发的效果,比如说我们的鼓曲,我把民歌交给孩子们排练,我创作我们家的歌,让每个孩子编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家庭都在成长,学校是教育的传承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功能,我们应该起到我们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观也得到了改变。学校的一点创新,比如把语文课本中很好的文章拍成了剧本,可以进行东西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可以进行古今思想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是发散的,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生成大量的生活资源。还有让我们的老师们改变我们的教育观,不要唯书唯上唯教育家,我们的课文文本也是可以再创作的。
陈晓芳:艺术教育真的是全人的教育,是平衡人类的左右脑的教育
作为北京教育学院幼儿艺术教育系的主任,我研究什么是儿童艺术,研究怎样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我是的职责之所在,下面谈一谈我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作为高校,研究儿童艺术教育也是我们本身的职责。作为北京艺术教育学院今年刚刚申报了一个专业就是艺术教育专业。儿童艺术教育虽然被社会广泛认同,但是在高校并没有专业。我认为儿童艺术教育专业就是融合音乐、美术、建筑、雕塑、文学,乃至科学的教育。
艺术教育真的是全人的教育,是平衡人类的左右脑的教育,同时也是平衡人的一种理性的逻辑思维和形象的感性思维的一种教育。 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大师,曾经在他的文章里面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他说一个科学家其实是由左脑思维的,有逻辑的理性的思维为主,一个艺术家主要靠右脑,但是科学在理性的思维之前,需要艺术的大跨度的空间思维的支撑,任何一个科学的创造的开端很多都是依赖于人们的想象之后,然后才有逻辑的理性的方法来验证它的系统性,钱学森先生不仅是我国科学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小提琴手,也有学者对世界150名大科学家做了研究发现,这些人同时又是艺术家,人们在研究为什么他们会在科学领域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原因是因为他们艺术的形象思维,跳跃式的大跨度的空间形象思维结构来支撑了他的科学创意。
孙淑芹:培养儿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艺术教育更需要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
我是来自于北京市21世纪国际学校的一名艺术老师,听到了很多专家还有教授带来的一些精彩分享,我觉得收获很多。今天想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分享一下我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认识和我的一些做法。
法国有一名著名的风景画家说过,我每天早上起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儿童一样看待世界,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看到的世界都是活的,所以如何让儿童接触艺术教育,这个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问题,著名画家陈丹青曾经说过,我不是在教你学画画,我是在教你用眼睛观察世界,然后把你的想法画出来,我也不是教你画世界,而是画你的心。
接下来结合一些实际问题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
第一个方面是培养儿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要避免儿童的作品成人化,想办法用儿童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一切,用儿童的思维理解问题。我在工作中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努力的寻找既能丰富他们的素材又不遏制他们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总结一下比较实用的方法。第一、要多看,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让孩子们利用鸡蛋托盘和一些材料做海底生物,我把教室的角落放了很多来自海洋的动画作品,这样孩子进入以后会很喜欢去看,我只是交给他们材料。这节课效果很好,孩子们做出了很多让人惊喜的作品,非常的漂亮。第二、艺术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我会给孩子们听一些自然的声音,刺激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在听的时候脑中会呈现出画面,再让他们把脑海中看到的东西画出来,便达到了艺术教育培养创造力的目的。第三、教育中鼓励孩子们多发现。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把废旧物品收集起来,和他们一起整理这些东西,边整理边想这些能做什么,怎么样让它们成为艺术品。这个过程孩子们在感受,他们发现其实美在不断的发现的过程中都体现出来。
第二方面,是培养儿童创造力上做的一些尝试。艺术教育更需要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要鼓励孩子观察和思考。孩子基于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上的。学校有一节课是关于早餐的,我们向孩子播放了六个国家的早餐微视频,孩子们看过后,也不用老师多说什么,依据头脑中的概念,利用各种彩色的纸,作出了很多的作品,有的孩子做的是我们没有见过的,还有一个孩子作出了蓝颜色的煎鸡蛋。
文艺类最具人气的微信公众平台 每天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文艺资讯 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微信】qsnwylm 或搜索“四川省青少年文联” 【微博】@四川省青少年文联(新浪及腾讯) 【官网】www.qsn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