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用一年四季的时间 赏遍世界最美的花园

来源:成都商报 2018-04-01

 园艺就是“造园的艺术”,清代著名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

 一年是个极有代表性的时间单位。四季变更一轮,年龄增长一岁,12个月后,一切似乎又从头开始。许多写书的人,尤其是生活体验题材的,都喜欢用“一年”来作为单位。

 最早对书中的一年留下深刻美好印象,源于彼得·梅尔那本《普罗旺斯的一年》,可以说普罗旺斯的魅力就是从那本书开始名扬世界的。

 在这个春天里,气温越发舒适,桃李杏樱次第开放,河边、树下、草地上,到处是热爱生活的人们,踏青的身影。在这样的时节,大周末也想介绍一本有关花园的新书来应个景:作者名叫彭已名,笔名“兔毛爹”,显见也是个女儿奴。

 兔毛爹最早是自由撰稿人兼资深旅行爱好者,也爱摄影。从2008年开始,他在北京郊外的一个小院里,为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设计“兔毛花园”,渐渐成为园艺爱好者。

 2016年,应某园艺公号编辑的邀约,他有计划地用一年时间,开始了自己的世界园艺之旅,南北半球、亚洲欧洲,都留下了他寻访美丽花园的脚步。

 这一年的所见所得,被他收进了这本《园居的一年》,今年2月出版。

 在能看见花草的地方劳动

 可以使劳动者产生满足感

 因为孩子要在城里读书,2016年前的近两年时间,彭已名一家多数时间都住在城里,郊外的园子慢慢被荒废了,他戏称为“废园”。

 和绘画一样,园艺也是切切实实具有治愈功能的。作者在书中提到:“早在1699年,英国人李那拖麦加就在他的著作《英国庭院》中指出:‘在闲暇时,您不妨在庭院中挖挖坑,静坐一会,拔拔草,这会使您永葆身心健康。’”

 我自己印象深刻的,则是热爱绘画的丘吉尔在痛失爱女之后,依靠在花园中忘情地、一连几个小时地描绘自然风光而缓解自己的痛苦。是的,他的绘画主题也是大自然。

 还有人,在可以看得见花草树木的场所劳动,可使劳动者产生满足感。林语堂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在大自然的背景里,人类往往可以意识到他自己的地位。”

 我对此言深表认同,因为唯有走入了山林之中的我们才能够最为精准地获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寸”与“尺度”,才能明白什么叫做天高地厚,进而学会对于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2016年2月,作者和园艺好友收拾行囊,一起远赴温暖的南半球赏花。二月的新西兰已是夏末,雪山上的雪顶早已融化,而山下那些闻名遐迩的鲁冰花亦早已难觅踪影。

 在皇后镇附近的山坡上,偶然经过的作者看到有个花园,看见了写着“3000朵玫瑰”“花园和茶点”的木质招牌,显示主人欢迎客人,便立刻停下了车。

 他们走进大门,便正巧遇见了正在卸化肥的花园主人托马斯。仔细一看,更是惊叹园中植被不仅有主人引以为荣的3000株玫瑰,更有其他上千种的花卉、树木以及水生植物。

 托马斯的妻子说,连他丈夫本人也不知道他们园中到底种植了多少种类的植物。

 “虽然已近夏末,我们依旧能在园中观赏到木槿、百合、黄樱草、对叶莲,以及大片、大片已经开败或者还在盛放的勋章菊、松果菊等各色各样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植物。面对满坡的夏花,我那位同行的园艺玩家不禁感叹:要是早来几个月就好了,真想看看这里春天的模样……”

 主人也会潇洒离开

 留下花园自在兴衰

 当年读《普罗旺斯的一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不论作者去到再美的地方,没有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就只能是泛泛的游记,而不是有声有色的故事。

 那本书之所以受人追捧,就是因为彼得·梅尔并非去法国南部走马观花,而是住在当地,甚至买了房子,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那部曾被拍成电影的《托斯卡纳艳阳下》,也是同样道理。

 若以这样的标准来参照《园居的一年》,这本书不属于上面类型。实打实地说,作者的寻访并不算深入,文字描写也不太多。书中配了很多世界各地花园的照片,倒是值得欣赏。

 作为映衬,其中他在新西兰遇到并与之认真聊了天的托马斯夫妇,故事虽不多,却很耐人回味。

 当时看到花园中大量的雕塑时,作者问托马斯的妻子克里斯丁:“您丈夫是学艺术的吗?这些雕塑可真美!”女主人回答说:“托马斯从未学过艺术,他原本是个雨林学家,因为爱上了新西兰的植物所以移居到此。他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花园,而是他心目中的天堂。”

 因此,那个野趣横生的花园,也被主人命名为“小天堂”。

 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托马斯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园中的每一条花径、每一扇木门、每一个塑像都由他独自设计、施工、完成。日常的开销,则主要来自他们修建的3间客房的出租收入。

 听到只有3间客房,彭已名忍不住追问:5英亩的面积,才盖3间房?为什么不多盖点儿呢?女主人笑答:要是所有的地方都盖上房,我们在哪儿建“天堂”啊?

 然而,说完这句话,女主人却接着告诉他:“这座花园现在正好待售,你们要是喜欢,230万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041万)卖给你们。

 被价格震惊了的作者,不由问道:“这么美的花园,多年心血,为什么要卖?”

 女主人回答:“托马斯感觉自己老了,他想告老还乡。”

 抬头望着满坡的夏花,作者感到有些遗憾,女主人仿佛听懂了他的心里话,自言自语说:“只要心无旁念,哪儿都是我们自己的天堂。”

 后来,作者在书中总结,这些热爱自然和花草的人,是将花园视为一个有生命的宠物。“他们追求的意义是,让自己和花园一同经历与大自然同步兴衰起落的生命过程。”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