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0后女生办《可以》系列书籍 带你领略这座城
《可以》的宣传画上赫然标注着“川普”式的发音“kuoyi”
4月14日下午,成都一家咖啡店里,两个80后女孩一边喝着饮料,一边不时地对着桌上的笔记本电脑讨论着,“从最近作者们交来的稿件看,文字都更有《可以》的风格了,选题也更接地气了,《可以》越来越接近最初想象的样子了。”说这话的女孩带着眼镜,叫张简蓝。坐在她旁边的,是她的“合伙人”薛蓉。
《可以》是出自张简蓝和薛蓉的创意并亲历亲为的一本系列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已出版两期,第三期将于今年6月问世。这样一本装帧素净,关注成都城市日常生活点滴的系列书,不仅在成都方所、西西弗等书店有过“卖断货”的业绩,而且在北京、上海、厦门、杭州等城市也销量不俗。
80后成都女生 “可以”孤注一掷
张简蓝和薛蓉是大学同学,专业是艺术设计,“因为一门‘书籍装帧’的课程,让我们都爱上了藏书。”张简蓝说,毕业后,她去了北京一家广告公司,薛蓉在成都开了3家服装店,“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干得不错。”
2013年底,北漂多年的张简蓝回到成都。一次她与薛蓉闲聊,又说起关于书的话题。薛蓉问:“你觉得我俩能做一本书吗?就根据我们自己的思路来做。”张简蓝猛点头。之后,一个辞职,一个关掉服装店,全心筹备系列书《可以》。她们的选题最终获得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青睐,决定出版。
记者发现,在《可以》的宣传海报上,还特意把“可以”二字的成都方言发音标注出来。“成都话里,‘可以’不念‘keyi’,而是‘kuoyi’……”说这话的时候,张简蓝刻意拖长了尾音,“在成都,‘可以’代表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和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如今,《可以》团队除了张简蓝和薛蓉,还有包括在媒体、摄影、电影等各行业任职的10位四川80后女生。“我们想做的是一本简单的‘生活书’,用老百姓喜欢的语言和图片去帮助大家发现普通生活中‘不普通’的美。成都是我们的家乡,希望通过《可以》,把更多的人与我们肌肤相亲的城市以另一种方式联结起来。”
成功进入书店 《可以》带来小“惊喜”
令张简蓝和薛蓉想不到的是,一本书正式出版之前,竟然有那么多环节让她们“忙到疯狂”:选题策划、联络受访者,到采访、撰稿,再到排版设计、装帧,甚至包括印刷厂的后期制作,都由她俩亲自监督完成。“由于资源有限,能提供给作者的回报也很少,我们动用了身边几乎全部的人脉资源,才找了几个愿意帮我们采访和供稿、供图的朋友。”
《可以》第一期出刊的时间恰好和一个大型家具展冲突,原本谈好的印刷厂为了接大单临时毁约。“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放弃,另起炉灶后,从选纸到印刷校色、装帧,每个环节我们都要反复确认,印刷厂的工人都快被我们整疯了。”
由于她俩的理想是“在全国范围内的书店公开发售”,因此省外第一个目标锁定了北京的时尚廊书店。张简蓝已记不清被挂掉多少电话,“电话不行就QQ或邮箱嘛,反正总要找到一个可以沟通的渠道。”张简蓝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详细说明为什么要创办《可以》,《可以》到底“可以”在哪些方面,希望得到书店什么帮助。“很幸运,对方被我打动了,我们成功打入了时尚廊!”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张简蓝又以类似的方式“攻下”成都方所、杭州枫林晚书店以及厦门“不在”书店等有当地“文化地标”美称的书店。
微观视角读城 带你看不一样的成都
《可以》第一期印了2000册,现在已经卖了1700册;第二期1500册全部卖完。在时尚廊的杂志月销量排行榜中,《可以》排名第8。“甚至还有读者给我们留言,称《可以》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都。”张简蓝说。
薛蓉觉得,出书并没有捷径,“在纸质读物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的当下,只有靠内容取胜。”她告诉记者,每位作者的每次采访,她俩都会亲赴现场,“从实际接触中体会受访者的生活态度,我们要把这些细微的东西融入《可以》的每个细节,让它有温度,有灵魂。”
薛蓉从包里取出一本首期《可以》,封面是一束素雅的果子,“第一期《可以》我们将主题定位‘店’,通过走访散落在成都大街小巷里的各色小店和店主,为读者展现一个微观的、不为很多人知的成都。”
翻开第一期《可以》记者看到,一山杂物、葆光书店、UID Café、6号杂货铺、飞机场杂货铺……《可以》从店铺的地理位置、所藏风物、店主故事、特色服务等一路说开去,俨然一本外地游客感受成都的“另类地图”。第二期《可以》,虽然依旧立足成都这座城,所触及的视野似乎更广阔了些,从布置精良的花店、精致的咖啡制作、多肉植物的养成,到生活在成都的玩乐队的北京人、传承传统四川糖画技艺的手工者。
张简蓝这样归纳:“我们说的是成都的小故事,‘生活化’与‘诗意’共存的选题是《可以》的立足之道,希望成都人或外地人都能从成都80后的眼中读到这个城市每条街道、每栋建筑、每个人、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