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手机文学的热潮与沉思

来源:作家在线 2017-06-19

互联网时代,文学变化速度之快,大大出乎人们意料。曾几何时,在传统文学之外,新媒体文学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横空出世,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中的手机文学,乃是从新媒体文学分流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近年大热的余秀华诗歌等,刚开始就是主要借助手机平台广泛发布,最终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进入读者的视野。所以,对于手机文学,尽管传统文学写作者和评论者一开始并不认同,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但随着这种文学形式传播得越来越广泛,其影响力已然不容小觑,值得我们重视和探讨。

手机文学被称作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学零食”。追溯起来,手机文学2002年前后开始悄然出现,短短两年时间便兴盛起来。2004年上半年,广东作家千夫长创作了国内第一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被北京某公司以18万元的高价独家买断“无线版权”。这部小说不长,只有4200字,但保留了长篇的结构,分为60篇,每篇70个字。《城外》的出现,打破了手机娱乐内容的局限性,大大拓宽了“拇指文化”的发展空间,将平民化写作由网络文学直接延伸到手机短信领域。与此同时,对手机文学的理论探讨也同步展开。

手机文学文本种类繁多,除夹杂大量实用信息的作品外,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属于文学性的短信。这些短信意味深长,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表达情谊、沟通情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诉求和社会风尚,把人们的喜怒哀乐、机趣天真,表达得淋漓尽致。手机文学作品负载的文化含量,使得它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对于手机文学的审美特征,研究者有多种概括,如形制上的短小,传播上的快捷……这种特点,构成了时下手机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手机文学呈现出了一些值得关注与肯定的新的审美特点,这使它与传统文学及网络文学彻底区分开来。就形式而言,一部手机文学作品,应当是写作者的独立精短作品,或连载具有独立作品性质和上下文关联的精短作品之集合,字数可长可短,短的数百字,长的数千字。如果字数过长,读者可能会因其冗长而不厌其烦,毕竟手机空间有限,无限制地翻阅手机屏幕,会令人产生阅读焦虑,这是自不待言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文学的确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方便快捷的海量内容浏览是手机文学对传统纸质文学的最大挑战。其次,较之传统纸质书籍的沉重不便,手机文学作品可以轻松而方便地“随身行”。第三,手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类型文学的特点,便于编辑分类上传,也便于手机用户搜索下载。此外,手机文学还具有紧跟时代、时尚流行的特点。

就手机文学的内容来说,也有其内在的特性:一是灵动的情思和幽默的睿智。由于手机屏幕大小和短信、微信等字数的限制,也为了发送的便利,手机文学并不拘泥于所谓宏大叙事,甚至较少出现大题材,而是以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琐事为表现对象,擅长在细小琐碎中巧妙自如地折射出社会人生的意义,即所谓“以小见大”。二是小品化、段子化的精短凝练表达。手机文学,是一种相对较短的文学作品,类似于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最短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可谓文字精短,内涵丰富。严格意义上讲,手机文学不仅代表少、小、短,更代表精、深、佳。手机文学以短消息、微信息为基本结构单位,相对短小篇幅的局限,“逼迫”写作者用尽可能少的笔墨,把尽可能多的情景充分展现出来,于是凝练表达就成为手机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

手机文学的产生,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当代文学产生冲击的结果,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很大程度上是手机文学生产方的创作初衷。目前来看,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一些手机文学作品,如空穴来风,毫无真凭实据;只求尖锐刺激,不讲审美情趣;故作惊人之语,文化品位不高;表现阴暗个体,渲染不良情绪……这必然会产生大量“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如此一来,手机也就不再是文学的一块阵地,反而成为了文学沙化乃至文化毒害的制造者。

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其实隐含着文化的隐忧。不可否认,健康向善、弘扬正能量的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副作用、负效应也客观存在,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

(作者 周思明)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