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蜀中才子”复兴清代巴蜀文化

来源:四川日报 2017-04-18


               罗江县城内,依山而建的“文峰函海”四李巨型石雕。罗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

   

市州追踪
文化传承让四川历史名人“活”起来特别报道
——李调元故里觅踪
   李调元,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诗人、美食家,乾嘉时期文学兼朴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收录历代蜀人稀见著作辑编而成大型丛书《函海》,成为清代巴蜀文化复兴中的主盟,与张问陶、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李调元在巴蜀文化最凋敝的时候,整理、保存了文化遗产,在过世两百余年后,他自己也成为耀眼夺目的蜀文化遗产之一。4月8日,记者寻访李调元故里——罗江县和调元镇,重新认识这位“蜀中才子”。□本报记者 吴晓彤

全才学者:抢救巴蜀文化
  李调元1734年出生于罗江云龙山南村坝,幼承父教,聪敏好学,5岁熟读《四书》《尔雅》等经文,7岁能吟诗作对,与其父李化楠、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兄弟三人同入翰林院,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
  1759年李调元获乡试第一名,学政曾对他说的“以川中书少,无师承,见闻不广故也”。这成为他萌发修编《函海》念头的初衷。后随父入京,继而登第,开始了漫长的仕途,所到之处无不细心搜集有关巴蜀先贤的文献资料。
  “清代巴蜀文化经历了从凋零到复苏与发展的过程,他在其最凋敝的时候抢救、整理、保存了文化遗产,对巴蜀典籍文献之传承、蜀学文脉之延续功不可没。”李调元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赖安海介绍,李调元是“全才学者”,穷其一生辑编的《函海》163种852卷,内容涉及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囊括历史、地理、文学、戏剧、民俗、农业、园林等方面,堪称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

《醒园录》:为川菜发展奠定基础
  李调元青少年时代及罢官归里后五年,都住在其父修建的醒院内,可惜的是原址已损毁。来到古老的文星场镇,穿过鳞次栉比的新楼,重建的醒园便坐落街尾左侧,“在这里你会发现,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大到文化根基小到日常生活。”罗江县文联秘书长尹邦斌说。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整理刊印《醒园录》,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就要减少许多光彩。”《醒园录》作为四川有史以来第一部饮食菜肴专著,对引领川菜菜系的发展,具有开创之功,他也因此被研究者认定为川菜文化建设第一人。
  其父李化楠在宦游江南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带的烹饪资料,李调元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加上自己在广东、京都、新疆等地了解到的烹饪方法互为参考,写成《醒园录》,一共记载了120多道菜式。《醒园录》记载菜式做法非常详尽,超越了一般文人体味、感觉式的美食记述。“看着这本书,现在家庭主妇都可以复制其中的菜式。”尹邦斌介绍,如今罗江的招牌菜“蒸猪头”就是根据《醒园录》复制的。

罗江:传承“李调元文化”
  走进罗江,不管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函海”四李巨型石雕,还是城乡公交汽车招呼站的26座仿古候车亭所挂的趣对楹联,抑或是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的历史遗存,所到之处都有“李调元的身影”。
  为打响“李调元”这张城市名片,早在上世纪90年代,罗江便启动了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以其故里遗迹为主线,融醒园、云龙山、李氏宗祠遗址等二十多处人文自然景观为一体。
  除了修复故里遗迹、辟建文化旅游区、建设纪念馆,罗江还先后举行了规模较大的纪念、文艺展演及研讨会等活动。2006年首届中国罗江诗歌节期间,在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举办了《文豪还乡》实景演出。同年,举办了四川省首届李调元学术研讨会,成立四川省民俗学会罗江李调元研究专委会,陆续点校出版其著作,创作了多部关于李调元的小说、连环画、影视剧本和川剧等。
  赖安海还透露,为更深入发掘李调元饮食文化遗产,罗江下一步将整理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常珍”菜品宴席食单,开创罗江民间“调元常珍”美食品牌。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