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在成都博物馆进行了题为《美酒金樽:引领汉晋时尚的蜀郡成都造》的讲座。在讲座中,他直言,从大量“蜀郡成都造”字样的文物可以反映出,在秦汉时期,成都造的产品就是“国家免检”产品,行销海内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成都在秦汉时期一直是国家工业生产基地。
故宫馆藏
乘舆斛“成都造”
王仁湘一直致力于被别人看做“歪门邪道”的“饮食考古”。他不满足于对出土的餐具、酒具、食物等器物本身的认识,而是更进一步深究,去探寻这些器物的用途和对人类、对社会的影响,去思考它透露出了当时怎样的餐饮习惯和这种习惯所代表的礼仪风俗。昨日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王仁湘从正在成博负一楼展出的“建武廿一年乘舆斛”切入,解密蜀郡西工的“成都造”。
“建武廿一年乘舆斛”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这次故宫博物院专门送它荣归故里与父老乡亲见面。这件乘舆斛是蜀郡西工在东汉初年为皇帝特制,其承盘口沿下有铭文62字,记载了参与铸造的工匠名及制造时间、尺寸、纹饰等信息,它通体鎏金、纹饰精美、外形大气,是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王仁湘向观众详细介绍古代成都的蜀郡西工。蜀郡西工是汉代设立最早的“工官”之一,专为汉朝皇室制作精美器物的古代工坊,其分工明确,制度严格,技艺高超,所产出的器物无论是在器形还是细处的纹样上均为难得的艺术精品。无独有偶,在成博的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个成都大湾出土的铜樽,与“建武廿一年乘舆斛”的外形如出一辙。昨日,王仁湘兴致勃勃地在展览现场找到它,拍照后专程在讲座中进行播放对比,向观众解读道,在国内,被刻上“蜀郡成都造”字样就意味着“国家免检”,在国外,蜀郡西工生产的漆器、铜器及铁器等产品远销海外,是其他国家争抢的奢侈品。
秦汉时期
成都是国家工业生产基地
随着社会的变迁,蜀郡西工由完全的“官办”逐渐变为“宫官监制,私人作坊承制”,所生产的器具种类也不断增加,且大量流入市场。王仁湘透露,“除了西工,在汉代的时候,成都还有东工。东工、西工分别位于城东和城西,是规模很大的两个工厂。这两个工厂什么都造,也造金银铜铁器,也造蜀锦。”
蜀郡从西汉至东汉的四百多年间,一直都是国家铜器生产制作的重镇。其生产制造过程,有细致的分工,并有严格而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汉代手工业的生产可分为官府经营和私人经营两种,而工官就是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工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少府所属工官,如考工、供工、右工以及左、中、右尚方等;另一类是设在地方郡县的工官,其中,蜀郡工官是汉代设立最早的工官之一。专家说,据考证,至少在西汉时期,成都就是全国的三大官营手工业基地。
东汉时成都的蜀郡东工和西工都属于国家管理,受到当时中央政府的管理,生产产品由国家机构进行监制。当时与其他地区战乱纷飞不同,成都地区相对安定,生产并没有受到破坏。成都在秦汉时期一直是国家的工业生产基地。除了丝绸,成都生产的铁器、铜器、青铜器、漆器通过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秦汉时期,成都就已经非常富裕了。首先经济是发达的,财力雄厚;再就是文化先进,引领潮流。”王仁湘说,虽然成都地处内陆,看似交通不便,但是文化通道始终是畅通的。那个时候的成都,以天府之国丰厚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一点不亚于其他地区。据悉,下周,在新疆见证了“五星出东方”出土过程的北京大学齐东方教授也将做客成都博物馆,为成都观众讲述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