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也可以翻个“白眼”
□余如波
成都地铁省体育馆站,这两天突然在微博上“爆红”,起因则是通道内一场特殊的展览。
这场“亲爱的,我听到你这句话,就想翻白眼”展览不仅名称令人捧腹,作品也非常别致。主办方将众多艺术名作加上“翻白眼”表情,辅以“你怎么那么不讲理”“你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等词句,试图表达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笔者在现场看到,不少乘客放慢脚步观看,之后露出会心一笑,掏出手机拍照分享。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网络世界流行的各种表情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翻白眼”,使用率高达14%。你可能完全不关注艺术,却很难避免在虚拟世界“翻白眼”。以此为主题的展览,自然也就拉进了与受众的距离。
被添上“白眼”的作品,不仅有文艺复兴名作 《蒙娜丽莎》、印象派经典梵高《自画像》,也有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这样的20世纪波普艺术扛鼎之作。如果说具有大众文化气质的 “翻白眼”,能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自我代入;那么,这些作为“白眼”载体、涉及艺术史不少重要阶段和流派的经典之作,则又让人们无形中接受了一场文化与美的熏陶。
公共艺术的实践,成都人并非没有见识过。然而,那种邀请若干知名艺术家,在商业街区打造公共雕塑、装置的模式,成本太高难以持续不说,距离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也实在有点远。换句话说,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可能不低,“公共性”却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公共艺术的确不好做,尤其是艺术语言的“转译”工作。类似“翻白眼”这样生活化、接地气的展览,为我们不断讨论的 “公共艺术”“地铁文化”等话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