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艺博会,图的不只是买卖
“第一次参加Asia Now,大家巴黎见。”10月8日,成都那特画廊负责人吕婧在朋友圈发出信息,憧憬着十余天后即将在法国举行的第二届巴黎Asia Now当代艺术博览会。首次试水欧洲市场的那特画廊,此次带去了张天军、张亚和Mr.d.mouse3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每年9月到年底,画廊基本处于“艺博会节奏”。在不少人看来,艺博会没什么稀奇,其实质就是“艺术品展销会”。不过记者针对刚结束不久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调查发现,“盈利”有时并非参加艺博会的直接目标,“淘金”的乐趣和收获也不仅仅是买卖。
画廊可能出现“零销售”
在国内顶尖艺博会上,往往有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和那特画廊。今年,千高原艺术空间将参加5场艺博会,包括3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9月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和艺术深圳、10月的巴黎Asia Now当代艺术博览会,以及11月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那特画廊也不清闲,吕婧透露,如果算上群展性质的上海“艺术都市”,画廊今年将参加多达6场艺博会。
频繁参加艺博会,给画廊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千高原艺术空间负责人刘杰透露,一场艺博会持续时间往往在3天左右,如果算上前期的策划、申请、运输、布展等工作,需要提前3个月到半年便开始准备。
参加艺博会的初衷是销售艺术品,不过,并非参加每场艺博会画廊都能获得经济收益。吕婧说,那特画廊今年首次参加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就出现了“入不敷出”。而在刘杰的观察中,画廊“入不敷出”的情况在艺博会中并不鲜见,“甚至还出现过‘零销售’的情况。”
“挣钱”“挣脸”需权衡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刘杰分析道,艺术品销售与普通实用商品有很大不同,其核心在于“画廊与艺术家共同成长”。“观念越是超前、越是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家,越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不被社会和市场认可,因此短期内很可能以‘非盈利’方式进行推广。”
根据不同艺博会的定位,那特画廊往往会制定不同的参展策略。“有的艺博会纯粹为了销售,参展作品就要符合当地市场和藏家口味;有的艺博会侧重画廊品牌形象推广,参展作品就要考虑学术性和艺术价值,这就有可能对销售业绩带来影响。”吕婧说。
参加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那特画廊对二者进行综合考虑。那特画廊推出的参展艺术家吴鼎来自上海、王满来自温州,吕婧希望借此为藏家带来亲切感。
两人的作品或以抽象视觉语言来表现事物结构与节奏,或通过呈现私生活来讨论亚文化和性别身份认同,显示了画廊的“段位”。“把画廊的品牌带出去,把自己的艺术家带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艺术家。同时接触其他国家的藏家跟他们建立联系,也是打开渠道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艺术“嘉年华”不只是买卖
事实上,艺博会的主体并非只有画廊和藏家,其体现出的行业动态也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关注。
青年摄影家刘晓芳就注意到,从传统摄影到当代艺术摄影、视频影像、影像装置等等,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呈现的作品非常多元化。“不论是与其他媒介相互结合的创新,还是坚守传统,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多,与绘画、雕塑、装置等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除了大量高水平的摄影作品之外,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还举办了不少讲座、分享会等活动,因此吸引了许多人“凑热闹”。以成都为例,除了骆丹等人作为画廊代理艺术家参展,还有不少摄影人以不同身份参与其中。“罗伯特·卡帕、安妮·莱博维茨等摄影大师的作品,都出现在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让人大饱眼福。”除了近距离欣赏大师原作,最让成都青年摄影家仲铭感到惊喜的,是台湾摄影家冯君蓝的分享会。“听了冯君蓝的演讲,如同原本漂浮在大海中,突然抓住了一块浮板,为自己的创作准确定位。”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