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学科要“落户”,还需闯过几道关?
“全国曲艺战线高素质人才短缺、队伍逐渐老化、艺术原创力不足、艺术影响力不断衰减,面对多媒体传播和市场愚乐化、低俗化泛滥的双重挑战,正统曲艺应对乏力,主流曲艺阵地大有收缩之势,发展现状堪忧。”日前在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曲艺高等教育峰会上,中国曲协副主席、辽宁省曲协主席崔凯直言曲艺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他看来,加强曲艺理论指导、加快推进系统的曲艺学科建设,以此来推动曲艺的创新发展已是燃眉之急。
曲艺高等教育需要一张“身份证”
改革开放初期,各个艺术门类都在积极建立学科,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都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唯独历史悠久、曲种丰富,传递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价值理念的说唱艺术——曲艺还没有“落户”,挂靠在其他艺术门类名下。用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孙秋柏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毕业生还在姓别人的姓”。
“从艺术的发生、发展来看,曲艺一直是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传承的是技艺,是闯荡江湖、卖艺的本领,一路下来生存得都还不错;作为人民大众中自娱自乐的说唱艺术,曲艺的覆盖面相当广,人们‘听着老人说书、唱曲长大’,成为一种习惯;省市县的专业院团构成人们曲艺看似不错的生存环境。由此,曲艺人‘自我感觉良好’,当时并没有重视曲艺学科建设。”在崔凯看来,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中国曲艺教育没有搭上改革开放的快车,没有实现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艺术教育,错失良机直接影响了曲艺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然而如今,观众的文化水平较之过去明显提高,对文化艺术欣赏的要求亦随之提升。“曲艺面对的已不是先前文化水平低下甚至是目不识丁的闲散人士为主流的观众群,那些言语粗俗、文化观念淡薄、主题立意不深、情节构思简单的曲艺作品必然会遭到抛弃。这就要求,面对曲艺表演语境的变化,曲艺演员不仅必须是传统意义上的艺人,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保障。换言之,曲艺演员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并保持长期学习的习惯才能达到这一要求。”聊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聊城市曲协主席贾振鑫肯定了高等教育对于曲艺艺人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他同时表示,现在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曲艺这种大众艺术却仍然得不到一张高等教育的“身份证”,传统意义上的“拜师收徒”虽有数量,但是人才培养功能已严重弱化,存在“有名无实”的尴尬,曲艺高等教育身份的缺失,成为束缚曲艺发展的瓶颈。
推进曲艺高等教育面临诸多短板
没有“身份证”,曲艺艺人首先应该反思。崔凯告诉记者,理论研究的滞后是曲艺学科建立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曲艺的学理研究过去重点在总结和史料上,欠缺对曲艺本体的研究”。贾振鑫也认为,曲艺评论存在缺席、缺位现象,常见对演员尤其是著名演员的评介,而对曲艺音乐、表演艺术的评论较少,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缺乏从哲学、美学角度来探索曲艺整体和各个曲种基本规律的曲艺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从曲艺实践出发,着重研究曲艺技巧、曲艺社会功能的应用理论,以及研究曲艺演员的培养与使用、曲艺人才的形成条件、演出团体的经营管理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等方面的建设性理论更少。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曲协的指导下,全国曲艺高等教育系列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进入了快车道,《中国曲艺艺术概论》《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评书表演艺术》《相声表演艺术》《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中华曲艺图书资料名录》6本教材将于年内完成编撰出版,从而改变教师没有权威教材、自己会什么就教什么的尴尬。
在贾振鑫看来,学习曲艺理论,是充分认识曲艺本体、掌握曲艺专业话语体系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曲艺家的必备条件,“著名曲艺家刘学智,就曾把‘张口有理论’作为成功曲艺人的标志之一。也只有学习并掌握了曲艺理论,才能深谙曲艺艺术之‘道’,在曲艺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偏离轨道。”
除理论没有跟上步伐之外,曲艺学科建设还面临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难题。
“已经在部分高等院校开办的所谓曲艺表演专业,实际上挂靠在表演专业名下的曲艺培养方向。按照教育系统的有关规定,新开办的专业,必须按照学生比例配备专业教师。而这些院校里基本没有胜任曲艺教学的专业老师,各地曲艺界能够担任大学老师的人才又寥寥无几,一些正当红、有‘钱途’的曲艺名家,不愿到大学去当教书匠;有些演出不多,愿意去当老师的,往往因为缺少学历、学位,又迈不进大学的高门槛。所以,开办了本科曲艺表演专业的学校(学院),基本靠外聘人员进行专业教学。”在崔凯看来,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推进高等曲艺教育的一块绝对短板,“曲艺的专业性很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专业教学的。有的学校,也尝试过动员与曲艺相近的专业老师,如戏曲、戏剧、音乐等老师去教曲艺表演,这等于让西医去教中医怎么看病,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学苗也是一个看似十分矛盾的问题。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系统里的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专业,大多设有附中、附小,因此这些艺术门类的高等教育水到渠成。然而据崔凯介绍,曲艺基础教育薄弱,中等专业教育属于凤毛麟角,民间小班只能培养“小老艺人”,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几乎把所有具有培养价值和具有曲艺表演天赋的孩子关在了门外。能够招录进大学本科的学苗,绝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生,没有功夫底子不说,还有部分是为了混本科文凭而来。
此外,据了解,目前已经开办的曲艺表演方向专业,基本上是以相声表演为主,兼或开设快板、评书课程,诸多曲艺表现形式都没有迈进大学校门。
虽然推进曲艺高等教育面临诸多短板,但还是有很多学校在“乘风破浪”地前行。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所高校开展曲艺本科教育,8所高职院校开展曲艺大专教育,16所中专学校培养曲艺创作表演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鉴赏相关课程或开展曲艺研究,在曲艺学科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曲艺人才。
辽宁科技大学2003年申办了曲艺方向本科专业,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专业历程,期间田连元、崔凯、崔立君、王俊明、杨振华、黄晓娟、王佩元等曲艺名家坚持来校授课,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具备评书、相声、小品等喜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符合时代要求、适应艺术人才市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曲艺表演人才,其中部分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扩大了自身师资队伍,使曲艺表演专业不断向前发展。
“曲艺方向本科专业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包括辽宁省群星奖一等奖、文化部第五届群星奖、东北三省曲艺大赛一等奖、辽宁省第三届曲艺牡丹奖、新秀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田洁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他们创办曲艺本科专业,尝试创新曲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最大鼓舞。辽宁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近年来也都在曲艺高等教育上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可以说,曲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虽多,但是在这条路上有太多坚定和执著的曲艺人在不断迎难而上。
曲艺学科建设推动曲艺创作良性发展
崔凯表示,推进曲艺学科建设在传承曲艺艺术、促进曲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对于促进曲艺创作健康良性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推手。“曲艺创新首先是内容的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然而现在曲艺作品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观念落后、形式守旧、七拼八凑、胡编乱造大行其道,有的完全是奔着包袱、笑料去的,除了庸俗搞笑没有实质内涵,有的为参加各种比赛而创作,带有大量宣传因素,很难达到曲艺的新高度。”
北京大逗相声负责人李寅飞曾经做过一份“选择剧场相声的原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喜欢某位演员,很多观众并不在意演员演的是什么内容,只是为了见到该演员,要签名、求合影,不能不说曲艺的发展令人忧心。
崔凯认为,引领曲艺的创作和发展还是要靠内容经得起推敲与回味的优秀作品。同时他也表示,当前社会条件下,曲艺教育培养的不再是民间艺人,单纯会耍嘴皮子、靠卖艺赚钱绝对不是长久之计,曲艺需要的是会创作、会思考、有美学追求的复合型人才——技艺里有历史,思考里有哲理,生活里有诗意。
在第二届全国曲艺高等教育峰会上,与会专家谈到曲艺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时,并没有丝毫退却,而是积极建言献策,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促进中高等职业学院开设曲艺专业教育课、借助通识教育的有利条件推广优秀曲艺作品欣赏课、在综合大学开设有关曲艺的公选课、建立曲艺素质教育基地试点、举办曲艺研讨会等建议,都将为曲艺高等教育提供重要支持,并为曲艺进校园打开一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