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去不同的影院 看不同的电影
中国电影今年有望突破600亿元总票房大关,电影院作为“销售终端”,在产业链条上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电影院同时也面临着电商平台、VR(虚拟现实)技术等新生事物的冲击。电影院的未来和未来的电影院是怎样的?“凤凰大影响”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聚焦这一话题,大地电影院线总经理方斌,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思远影业公司总裁吴思远,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茂军等业内大佬聚集一堂,以“畅想未来”的名义展望电影市场发展。
电商平台低价票还能卖多久?
越来越多的观众习惯通过电商平台网络购票订座,电商平台的低价“票补”策略是否今后会影响影院的定价权?此次《魔兽》票房大卖,但上映前三天万达院线的IMAX厅并没有向售票APP开放,而是通过院线自有在线售票平台销售。曾茂军自信未来完全可以将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他说:“最近几年中国很多电影采用补贴方式,这其实降低了电影的价值。院线和电商的关系首先是合作。但贴补并不是个好现象。今年电商投资趋于理性,这种热潮开始消退,这是件好事。”方斌也认,电影是内容为王 ,如果这个电影内容好,观众也愿意接受更高价格,以得到更好体验。如果电影不成功, 即使票价再低,观众也不愿意走进电影院。
不同的影院能看不同的电影吗?
今年年底,国内银幕数量将接近4万张,但30多条院线其实仍“千人一面”,各院线放映同样的电影,与国外的分线发行有很大不同。观众能在不同影院看到不同电影吗?
吴思远感慨“千人一面”浪费资源,大片垄断资源,小众电影没有生存机会。据统计,去年总共制作了680部电影,进入影院的只有300多部,其中仅81部票房过亿元,大量的电影票房只有几百万元,两极化非常严重。曾茂军认为,国内已具备分线发行条件,但上游还需调整思路,不应该一窝蜂地去制作大片。“中国观众越来越成熟,标志就是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影划分越来越细。对于未来的小成本的电影,分线发行是个好策略。”方斌认为,如果是内容优质、大体量的电影,发行方就不愿意分线发行。中国现在的银幕数尤其是人均银幕数,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7亿城市人口只有3.8万张银幕,只是美国的一半。按发达国家人均,未来中国应有10万张银幕数,我们离这个规模差距甚远。”
有了VR,我们还去电影院吗?
VR堪称今年最流行的技术,今年戛纳电影节上80%活动都是VR体验会,欧洲也出现了3家VR电影院,未来传统电影院会不会被取代呢?
方斌认为,VR不会对电影院带来冲击,就像电视的诞生没有冲击电影一样。“首先,VR和电影院带来的体验是不一样的,电影院是情感交流的场所,而VR则是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没法发生互动;其次,VR有技术制约,现在很难解决一个人看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以上。在利益如何收回的问题上,VR在游戏、娱乐,包括直播、旅行、游戏、购物这些方面的体验是可以的,但不是电影。”曾茂军认为,电影院的社交属性决定电影院在未来不会被取代,而VR对于电影营销而言是个好帮手。今年,万达和迪士尼在《奇幻森林》就进行了VR合作,在万达电影院大厅内制作了VR体验区,将电影的两三分钟制作成VR让观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