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这幅旷世名作抛出人类终极的哲学问题,这一直也是音乐家思索创作的主题。6月18日,娇子音乐厅,四川交响乐团2016音乐季NO.4《溯源何去》音乐会将再次叩问这一永恒的主题。乐团首席指挥司马键楠昨日向记者透露,作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乐团将演奏捷克新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不朽名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但这一次,乐团演奏时,四川玫影女子合唱团将带来合唱版“沃尔塔瓦河”。专业交响乐团与群众业余合唱团合作,在业内鲜见,合唱版本的《沃尔塔瓦河》也是第一次在成都舞台上唱响,梦境一样的旋律,纯美的歌声流淌,你似乎看得到沃尔塔瓦河面上闪烁的细碎阳光……
音乐会之前
先举行免费赏析讲座
11日晚,四川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司马键楠在东郊记忆音乐之家带来了精彩的《溯源何去》音乐会片段赏析。这一免费讲座受到了现场爱乐人的热捧。音乐会演奏的三首曲目分别是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司马指挥的赏析深入浅出,让不少初入门的爱好者听得津津有味。《沃尔塔瓦河》中,斯美塔那以深厚的感情注入母亲河的咏唱,从源头奔向远方;钢琴之王李斯特为完成一部垂世不朽钢琴协奏曲的梦想,以19年光阴和心血铸就《第一钢琴协奏曲》;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以《悲怆》无比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为我们展现生命的无常……溯源何去的思考后,音乐让我们回归内心深处。
说到《b小调第六交响曲》,司马动情地说,国内的观众亲切地称柴可夫斯基为老柴,《b小调第六交响曲》(简称柴六)是老柴创作的最后一部生前演出过的音乐作品,又名“悲怆”交响曲。作者在指挥首演9天后过世,全曲共分为4个乐章。关于这部作品,对老柴死因的揣测几乎要超越作品本身,究竟是自杀还是意外的讨论绵延不断百余年,人们试图从他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柴六》里找到蛛丝马迹。老柴那颇具传奇性色彩的离世给这部作品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也许这正是这部交响乐所呈现出的独特气息吧。
与业余合唱团合作
演奏家期待碰出火花
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四川交响乐团曾多次演奏,但这一次音乐会为什么会与群众合唱团合作?司马指挥说,“把《沃尔塔瓦河》用中文演唱出来,对很多喜爱这首曲子的观众来说,非常新鲜,就连我们演奏家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期待。西方的音乐与中文的合唱,是一次很好的嫁接,有碰撞就会有火花,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和感受。”
记者了解到,在业内,不少专业乐团一向有些排斥与业余合唱团的合作,因为业余歌唱团体成员水平参差不齐,很难磨合。不过司马本人既是四川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也是玫影合唱团的艺术总监,他认为玫影的机制虽然“业余”,但水平很“专业”。合唱团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表达、声部训练与配合上,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相信交响乐团与她们的合作,会成为专业乐团与业余合唱团成功合作的范本。”
改编衔接都恰到好处
动听的人声让音乐更丰满
11日晚,司马赏析《沃尔塔瓦河》时,说到作曲家斯美塔那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失聪,而祖国的山水风物、文化历史已在斯美塔那心中源远流长,月下清幽,或波澜壮阔,呼之欲出。玫影的几位团员也现场示范,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在我的祖国波希米亚群山中/有两条美丽清泉奔流悠长/一条温和一条清凉汇流成河/沃尔塔瓦河浪花溅哗哗地响/缅怀城堡光荣历史倾听它歌唱/勇敢猎人号角声声驱散那雾障/浪花拍两岸,涛声响彻四方/浩浩荡荡奔向庄严布拉格城/沃尔塔瓦河,你汇合了易北河更加辉煌/你奔腾流向前方,更加壮丽辉煌。”在美妙的歌声中,大家静静地感受到,沃尔塔瓦河,是波希米亚的,是斯美塔那的,也是从心灵流淌到心灵的。作曲家斯美塔那,在经历过离乱、苦难之后,一定在沃尔塔瓦河日夜不息的流水里,在阳光的河面上,在河岸的青草间,感觉到了太多。
司马说:“我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合唱版本的《沃尔塔瓦河》,有人还会担心合唱的进入,会显得突兀。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到现场聆听后一定会打消顾虑。我们的改编、衔接都恰到好处,川交与合唱团员们排练时也很默契。合唱团员这段时间也在加紧排练,熟悉乐曲,掌握与乐团的衔接部分。18日与四川交响乐团的演出,大家会听到更丰满更自如的音乐形象,因为人声是很美很动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