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教育思想的艺术家 有艺术感情的教育家
中国儿艺建院60周年名家追忆往事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与《以革命的名义》演职员合影
“10年前,剧院建院50周年,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说,‘剧院今年50岁,我今年整70,虽然我比他大20岁,她却是我的母亲! ’写到结尾我有点心虚了,于是这么写道,‘我多么希望,再过10年,我还能说,剧院今年60岁,我今年整80,虽然我比她大20岁,她却是我的母亲! ’今天我站在这个我非常熟悉但又有点陌生的舞台上,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 5月31日,在中国儿艺举办的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曾为中国儿艺“四小名旦”之一的80岁老艺术家代表覃琨发言时,刚说了几句就声音哽咽了。接下来是或滔滔不绝,或无语凝噎,几次试图结语,几度欲止又言的情感流淌,原定十几分钟的讲话拉长了数倍仍意犹未尽,正如她对超长发言的自嘲:“60年啊,怎么缩短? ! ”
“要把剧院建成远东第一流的、优秀的、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儿童剧院! ”这是60年前,中国儿艺首任院长任虹在剧院刚建立时确立的目标。60年栉风沐雨、 60年薪火相传,向着这一目标,历经60年春华秋实的中国儿艺从昔日的筚路蓝缕走向今天的硕果辉煌,见证着这一切,诸多像覃琨这样雪鬓霜鬟的中国儿艺老艺术家怎不动情感怀!
“一个儿童剧院的建立,是由这两种人构成的,有教育思想的艺术家,有艺术感情的教育家。 ”覃琨深叹至今都清楚地记得老院长任虹建院之初反复强调的这一要求,并牢牢记着,时刻按照这句话去做,去学习,去要求自己。覃琨回忆,那时,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大多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更没进行过专业艺术的训练,老院长便请了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各科老师给他们上课。“当时还请了白俄罗斯叶列娜老师教我们芭蕾,在每天练功的时候还有日本的马德莲老师钢琴伴奏。我们的民间舞老师是谢坤,现代舞老师是吴晓邦,戏曲武功老师是侯巨魁,昆曲老师是韩世昌和白云生这样的大家。老院长就是这样热爱儿童剧事业,就是这样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 ”
覃琨介绍,当时任虹老院长不仅请各领域最好的老师给儿艺演员上课,还请了当时最好的导演、剧作家给他们排戏、写戏。孙维世、吴雪、欧阳山尊、舒强等名家,和周来、朱漪、陈颙、张奇虹、徐晓钟等我国第一批留苏归来的导演都为他们教学和排戏,特别是进行教学式排戏,并排出了很多影响全国的剧目。“我们第一代儿童剧演员就是在这些老师们的指导下,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不仅如此,那时剧院还请老舍先生给我们写儿童剧。1960年,老舍先生写完《宝船》 ,亲自来到排练场给我们朗读剧本。因为老舍先生剧本的北京味儿和独特的北京幽默,剧院还请来侯宝林先生给我们讲课,辅导剧目理解等。在我们排马少波先生编剧的《岳云》时,李少春、张云溪等名家给我们上武打课,教我们话剧该如何和戏曲结合。 ”回忆起让他们受益终生的这一切,覃琨如数家珍。
话剧《以革命的名义》 方掬芬(左)饰别佳覃琨(右)饰瓦夏
1949年从艺的覃琨在儿艺舞台上曾饰演过话剧《以革命的名义》中的瓦夏、 《报童》中的草莽、 《奇怪的101 》中的少强、 《快乐的汉斯》中的汉斯等多个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康克清、宋庆龄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经历过风雨也沐浴了阳光后,今天置身中国儿艺全新的舞台上的覃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亦感慨万千。“现在大家看我们的剧场这样漂亮、舒适,可是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我们这剧场多么来之不易! ”覃琨难忘,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剧场,中国儿童剧场经历过“文革”的疾风骤雨,“四人帮打倒后,停演十年的剧场终于恢复演出了,我们激动坏了,所有的劲都使出来了,但是刚演两年,因为剧场是危房,文化部下令‘停止使用,以待重建, ’就这八个字,看着心真酸啊!但是又很高兴,因为我们不用再为孩子看戏的安全担心了,可我们真着急,十年没给孩子演出了,孩子没有戏看,怎么办? ”
覃琨介绍,彼时剧场的重新修建得到了一大批著名文艺家的大力支持。1981年1月,叶圣陶、冰心、高士其、张天翼、严文井、金近、柯岩、袁鹰八大儿童文学家联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孩子们到哪儿去看戏》呼吁,几天后陈伯吹、钟望阳、包蕾、贺宜等上海八大儿童文学家也在该报发表《我们的联想》 ,接着茅盾、夏衍、阳翰笙、曹禺、赵寻等也联名在该报发表文章《想想孩子们吧》 。小观众也纷纷来信说:抗美援朝的时候,红领巾曾捐钱给志愿军叔叔买飞机大炮。今天我们愿意把零花钱捐出来盖儿童剧场。开工后我们来搬砖搬瓦行不行?…… “正是这种极大的热情及其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剧场在1988年迎来了奠基。奠基当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大姐来了,看着四周砖瓦的她第一句话就是:‘真是望穿秋水啊! ’让人欣慰的是,两年后新的中国儿童剧场终于落成。 ”
众多的艺术品种中,唯有儿童剧以观众对象命名,这或许注定了“一切为了孩子”成为了几代中国儿艺人的共同追求。周恩来等诸多老前辈,老革命、老作家成为儿艺的常客并多次指导也让“一切为了孩子”这样的社会期待早早植于中国儿艺人心间。1960年,为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中国儿艺和北京人艺联合排演话剧《以革命的名义》 。周正、于是之、方掬芬和覃琨都参演了该剧。覃琨回忆,正式演出盛况空前, 5月又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演出后,邓颖超大姐到后台来跟我们说:‘我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好的戏了,我很激动。我一定要请总理来看戏。 ’ 5天以后,邓大姐就陪周总理到我们剧场看了戏。演出结束后,总理走上舞台就说:‘这个戏很好,加些群众场面,把它拍成电影。 ’ ”覃琨回忆,说做就做, 6月4日电影就开机了,两个小时的影片,只用40天就拍完了,是当时摄制周期最短、拷贝发行量最高的一部影片。电影上映后,覃琨和方掬芬天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小观众、大观众来信并常常接到会议邀请。在一次少先队集会上,孩子们纷纷表态要减粮食,替国家分忧,最后还把覃琨和方掬芬请到主席台上, 600名少先队员举起手向他们宣誓:“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我们要向瓦夏和别佳(覃琨和方掬芬饰演的剧中人物)学习,誓做革命接班人。 ”后来在全国优秀辅导员会议的联欢会上,覃琨又见到周总理,汇报了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向剧中英雄人物学习的情况,“总理高兴地笑了,他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你们要多为孩子们演出,让孩子们爱你们,把你们当作他们的老师和朋友。 ’这些话我永远铭记在心,而且也成为我们每一个儿童戏剧工作者的座右铭。 ”
深情难尽言,覃琨撰成纪念文章《母亲——我爱你》 ,收录在了同样记录着方掬芬等老中青三代中国儿艺人感怀思绪的《 60载,辉煌与梦想: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纪念文集》中。
《60载,辉煌与梦想》 尹晓东 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6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