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沉淀文化资源并非“简单复制”
【事件】有关文创产品开发的政策举措使得沉淀的文化资源备受瞩目
【观点】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既是一项“创新工程”,也是一项“责任工程”,更是一项“良心工程”
最近一段时间,文创产品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先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随后有关方面负责人在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又表示,“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有利于推动沉淀在文化文物单位中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一系列动作,让“沉淀的文化资源”备受瞩目。
何为“沉淀的文化资源”?打个比方吧,博物馆里的一些藏品、美术馆的一些书画作品、图书馆的一些传统阅读服务等。不少时候,它们被人们冷落了太久,要么藏在“深闺”难得“抛头露面”,年复一年;要么服务形式较为僵化,没能产生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不免让人遐想,一旦这些沉淀的文化资源被激活过来,想必意义会很可观,最起码,是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则是有利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转变观念、提高效能,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容,实现自我优化和提升。由此可见,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确实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一大选择。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并非“简单复制”。因为,现实中一提到激活沉淀的东西,传统的思维便会把人们带进将“原有的用起来”“让老的新起来”这样的思维怪圈。这是一种思维惯性,也并没有错,只是在此思想指引之下很容易导致对一些旧有物品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进而缺少创新。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激活沉淀资源的局面。我们想看到的局面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实现古为今用、整旧如新,就是要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创新理念,融入时代发展元素,将激活的资源变成形式多样、符合人们现实需求的文创产品。
笔者以为,要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必须把握好以下方面:首先,要对沉淀的文化资源进行仔细甄别、盘点。通过甄别和盘点,挑选出那些群众认可度高、有广阔市场前景、能获得非凡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创新和利用,从而为一些文创产品的优质高效推出奠定基础。其次,在激活沉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秉持“工匠精神”。一些沉淀的文化资源、文化藏品本身就是“工匠精神”铸就的杰作,如今要古为今用,让它们焕发青春和活力,更离不开践行“工匠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工匠精神”是决定沉淀文化资源激活成败的关键,是优秀文创产品迭出,并且能“走出去”,为民造福、为国争光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激活沉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锻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创精品。再次,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要注重利用和保护并重。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并不是对一些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践踏和破坏,更不是以创新之名行破坏之实,而是保护基础上的科学合理利用。对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开发和保护“齐头并进”。
总之,激活沉淀的文化资源既是一项“创新工程”,也是一项“责任工程”,更是一项“良心工程”。在激活沉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有理、有据、有情、有利、有度”。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各种检验。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