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摄影留学后”:且先不谈技术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6-05-09

  展厅中,名为“寿”系列的作品远远望去,留在百岁老人脸上的岁月沧桑便能打动人心,走近,深陷的褶皱、洞若观火的暮年双眼、稀松的华发……这是海南省摄协主席王军在近日举办的“摄影留学后——中国摄影留学生作品展”上的参展作品。“很多人看到这样的照片就是一句话,我才不要活这么久,我想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的作品就算成功了。现在很多百岁老人题材的摄影作品,呈现的都是他们生活的美好,极尽所能隐藏他们的衰老状态,我拍百岁老人,想到的是人离死亡这么近了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老得‘掉渣’的状态吧,我都怕咔嚓的快门声振破他们的灵魂,我觉得这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如果没有国外学习的经历,王军说他可能还在重复着配什么相机用什么相机的经历,也许还会被人说不会拍照。“留学时,我的老师说你把这些相机全部试一遍,试完看你适合用什么相机,我整天在那里试,试了才知道各种不同的感觉。”现在王军的工作室里有很多摄影器材,他说他很喜欢一句话,“当我离开我的工作室时,身后留下一片相机。”

  在中国摄影界,像王军这样有着留学经历的摄影人一代又一代,可以说,一个半世纪以来,起源于西方的摄影在中国传播与演进的历史与中国人摄影留学的轨迹并行,从清末寻求民族复兴的第一次留学潮,“五四”前后探求现代新知的第二次留学潮,到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以寻求个人职业实现为特征的第三次留学潮,留学对中国摄影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推动。摄影留学生们撰写、编译摄影书籍和文章,创办摄影杂志、画报和摄影团体,成立照相馆及进行科学实验,开创学校摄影教育、举办摄影知识讲座等,舶来的摄影,经过他们的消化、吸收、推介,以及活跃的摄影实践,让中国摄影得以追赶着世界摄影的发展脚步。

  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0年后中国的留学人数呈井喷式增长,2015年超过了50万。虽然近些年摄影及相关专业留学生的具体人数还没有详细统计,但非常明显的是,近年来在一些颇受年轻摄影师关注的奖项里,入选和获奖者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不在少数,而高校摄影系的老师和许多活跃于当下摄影界的人在近些年的简历中,也都增加了海外留学、研修的经历。这些归国的摄影人将国外的摄影理念以及摄影教育经验介绍到国内各大机构和院校,努力营造包容、多元的摄影生态,成为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对接的重要桥梁。

  拍摄前需大量的调研与思考

  “我参加摄影方面的讲座时,观察到中国学生非常喜欢提两个问题,第一他会问来讲座的摄影师是怎样创作的,第二他会问一张照片是否要给它加点故事或意涵才更有意义。”摄影史论学者、独立策展人何伊宁,2013年进入伦敦传媒学院研读新闻与纪实摄影硕士课程,在她看来,中国学生的两个问题显示出中国传统摄影教育中创作方法有所缺失。

  近年来,酷爱摄影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没有摄影教育背景的人也用动辄三五万元的全幅设备来武装自己。然而,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不是自以为是机械拍摄出来的,不是懂一点摄影技术、会一点构图就能称为摄影师,好的作品是无声的语言,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何伊宁看来,好的、有内涵的摄影作品的诞生需要在摄影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也就是创作方法的问题。据她介绍,英国课程设置重要的核心,首先就是关于调研作为创作这个理念。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一些现代教育先行者从艺术家勒维特观念艺术的实践中获得启发,他们将观念艺术的创作方法引入摄影教学当中,使得摄影方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学生不是简单地拿着相机拍几张照片回到工作坊加上术语就成为一个作品,而是在开始拍摄之前进行大量的调研和思考,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协助下进行长时间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拍摄主题或者概念进行持续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本文献,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将作品置于一个理论框架之中,之后再利用摄影技术完成一套作品。

  任何照片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技术的语境。“艺术家在创作时,最先要面对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摄影师是在哪一种生活状态下进行的创作,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是什么。背景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内容的边界,我认为只有在确定了边界以后才能更好地深入挖掘,去构成你自己的拍摄框架。然后你还要做一个艺术史的梳理,找到自己的艺术史线索,哪件作品影响到你,个人灵感来源于什么地方,是一次展览、新闻、旅行,还是音乐、电影等。”曾留学法国的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教师高岩亦认为,在正式拍摄之前需要做大量的思考和准备工作,让自己能够全面理解自己即将开始的摄影内容。可以说,这些拍摄之前的调研与思考,历史、文化、社会和技术语境,决定了摄影作品作为一个图像或者物品的价值,摄影也就因此变得不那么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重视批评机制和自我阐释

  较之国内摄影教育主要由老师来教授学生要怎样怎样,在国外,除正常授课外,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是重要的一环,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英国教育偏向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强调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英国有两种批评的课程,一种叫一对一评论,一种是小组互评。学生每个学期有不到10小时时间能跟自己的导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传播亦或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去讨论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去实现。而小组互评,五六个人坐在一个教室里,搭配一到两个老师,每个人先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由其他同学针对这个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论,给他提出问题,同时他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馈。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往往一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就推翻了自己的创作。”何伊宁认为,一对一评论有助于创建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进行交流和辩论,小组互评则值得中国的院校去引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式。

  “刚到国外学习时,我没有想去评价别人的作品,只是默默地做自己的东西,自己作品的价值也很少去阐释,而是等待别人来发现。”纽约设计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硕士黄东黎表示,接受了美国的摄影教育后,她受到很大启发,“课程设置上,一个重要导向就是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如何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明晰自己为什么要做艺术。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没有论文,只需要写一个更像艺术家阐述自己创作艺术脉络的东西,阐述为什么做这个作品,一步步的过程如何”。“我们经常做的小训练叫电梯30秒,假设你乘坐电梯时身边站了一个策展人或者某个美术馆的馆长,或者对你今后有帮助的人,你只有30秒的时间,怎样跟他进行沟通,让人家记得你这个人。”在黄东黎看来,清晰准确地阐释自己的观点非常重要,由此培养成的表达能力、思维模式对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也非常有帮助。

  除对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的重视外,对基础教学、理论教学与传统的重视也是国外摄影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三年的学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尔勒摄影学院特别重视摄影史、当代艺术史等理论课程的教学,经常请颇有建树的摄影史、艺术理论专家前来授课,他们对于理论课程的讲述与梳理,使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教师、法国阿尔勒高等摄影学院硕士孙小川说。

  何伊宁也表示,英国的摄影教育强调对摄影史的学习,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性价值。通过对大量摄影史以及各类理论文本的阅读,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创作所立足的根基和传统,以及有待开拓的边界。

  “我们需要非常多的边缘阅读,包括哲学、美学等。”黄东黎说她一开始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读这类书籍,而且还要拿到课堂上讨论,“讨论就意味着你已经消化、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虽然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但是它的积极影响却是长远的、不可估量的”。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