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中国资本博弈好莱坞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6-04-26

  电影《长城》主创合影,这部影片由美国的传奇影业、环球影业和中国的中影集团、乐视影业共同投资,是中国资本进入好莱坞后投拍的重头作品之一

中国电影资本的海外扩张之道

  今年1月,万达集团以35亿美元并购曾制作过《侏罗纪世界》《环太平洋》《哥斯拉》等影片的美国公司传奇影业。2月中旬,总部位于北京的完美世界和美国环球影业展开了一项长达5年、价值5亿美元的战略合作。与此同时,财力雄厚的中国投资者们也在为包括STX、Studio8在内的海外内容初创公司助力。近日,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嘉视年华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宣布向迪斯尼工作室前主席迪克·库克的个人工作室投资25亿元人民币。如果说2012年时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并购北美第二大院线AMC,尚属中国影视资本溢出海外的个例,那么进入2016年后,中国影视资本的海外扩张业已成为常态。

  中国资本的强大力量已经受到了来自全球的关注。不久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60分钟》里,记者霍莉·威廉姆斯问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您的公司能否制作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业大片?”王中军回答:“我想今后一两年会做,也可能是五年,我们会做得很好。”节目结束前威廉姆斯评论道:“中国的投资者很会讲故事,也非常精通在全球都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好莱坞得当心了。”节目播出后在美国引发热议,有业内人士认为,来自中国的电影大亨们不久就能在全球市场上与好莱坞资本正面竞争。

  日趋保守的好莱坞需要中国资本

  从当初的海外资金和人才涌入中国,到如今的中国资本溢出海外,中国电影产业正快步行进在从“逆差”到“顺差”的康庄大道上。在近日举办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导演、制片人黄建新坦言,“合拍”二字已难以涵盖时下愈发多样化、复杂化的中外电影合作项目。“过去我们是请优秀的好莱坞导演、演员来中国拍片,投资者只需考虑中国市场的口味;如今我们的资本去好莱坞投资,投资者就必须要考虑全球市场的需求。”黄建新说,“与此同时,作为投资者,中国企业掌握了好莱坞电影的知识产权。如何行之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产权,也是中国投资者必须应对的新课题。”

  在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看来,中国影视资本海外投资的热潮,源于国内优质投资项目严重不足。“如今大量的金融资本不断拓展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体量,当国内的制作项目无法满足这些资本的需求时,就必然会催生资本溢出。”于冬认为资本永远逐利:“道理很简单,当国内的钱不够赚时,大家肯定会去海外赚钱。”的确,时下国内电影行业估值较高,相比之下海外资产的性价比反而更高,且有更多积累和储备。在此前提下,当资本如此充沛,但内容、硬件、产业结构没有完全跟上时,其自然会溢出到更需要资本、且更能够接纳资本的地方去——好莱坞这样成熟稳定的海外市场,就是中国资本极佳的去处。

  近几年好莱坞电影产业逐渐呈现的颓势,也为中国资本的溢出提供了良机。“现在很多好莱坞大电影公司都由职业经理人操盘,他们越来越怕犯错误,也越来越不敢创新。”于冬表示,好莱坞制片公司抱着一个IP不放,不断拍摄续集,就是其缺乏冒险精神的明证:“比如那些超级英雄电影,完全陷入了同质化的窠臼,脱离了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现实生活,即便特效再出色,也会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

  不久前在国内公映的华纳大片《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仅获得6亿元人民币票房,尚不如《港囧》《夏洛特烦恼》《唐人街探案》这样的中低成本国产片,似乎证明了于冬的观点。“一个新兴的电影产业与市场,必然会催生年轻而富有创新能力的投资者。与日益保守僵化的好莱坞投资者相比,中国的投资者大多是胆大心细的‘少壮派’。”于冬放言,未来中外电影合拍的主流,将转变为中国投资者主导下的国际制作:“在此过程中,国内电影企业不仅能获得票房收益,还能与海外的优质资源建立联系,从而进一步开发渠道及产业链。”

  商业盈利同时树立文化标杆

  对于不断涌入的中国资本,好莱坞会持怎样的态度?曾与李安合作过《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影片的美国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认为,好莱坞一定是敞开怀抱欢迎中国资本的。“好莱坞不是美国的,而是全人类的。”沙姆斯表示,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通行全球,正是因为其汲取了全球人类普遍认同的审美与叙事规则,所以其永远是开放的、变化的、流动的。“当中国资本被证明比美国本土资本更具创新力时,好莱坞的优秀制作人才一定会涌向前者。”

  沙姆斯认为,过去好莱坞乐于吸收李安、吴宇森、成龙、张艺谋这样的中国电影人才,如今好莱坞同样乐于吸纳中国资本。“从吸收人才到吸纳资本的变化,是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崛起的标志。”沙姆斯说,“希望中国资本在全球盈利的同时,也能够让海外观众认同中国文化的力量,而这正是好莱坞资本最为擅长的。”

  正如沙姆斯所言,中国投资者在获取利润这一最高目标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然而一个现实难题在于,除了《卧虎藏龙》《英雄》等动作片,华语电影还十分缺乏在全球获得商业成功的经验。如何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制作一部全球观众都喜欢的商业电影?或许大部分中国投资者并不深谙此道。

  执导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等影片的意大利导演朱赛佩·托纳多雷曾在许多国家拍摄过电影,他认为突破文化和语言隔阂的最佳途径,就是用属于电影的语言创作。“就像我拍摄《海上钢琴师》时,不可能在20世纪初的一艘船上真正生活过,我该如何打动同样缺乏此类经验的观众?答案是超脱个人的经验与感受,将人类共通的情感转化为普遍适用的电影语言。”托纳多雷坦言,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对于一个人而言,最难之处就在于不用自己的语言,而是用全人类的语言去描述世界。”

  资本扩张勿忘修炼“内功”

  曾在好莱坞工作多年的许诚毅导演去年凭借一部华语电影《捉妖记》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然而当这部电影回到许诚毅最熟悉的美国市场时,却遭遇到票房失利,许诚毅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影片当初立项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当一部影片没有能力被全球观众喜欢时,就先让它被某个国家的观众喜欢。”许诚毅说,“《捉妖记》就是为中国观众量身打造的,片中的很多文化元素只有中国观众才能理解,所以美国观众不喜欢这部电影是再正常不过的。”

  许诚毅并不否认中国电影的生产能力与好莱坞相比尚有差距,“我们现在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然后再慢慢走向国际市场。”许诚毅说,“最初好莱坞电影也是拍给美国人看的,后来才在演化的过程中成为国际‘通行货币’,中国电影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许诚毅建议中国投资者在进入好莱坞时,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项目。“以不久前公映的《功夫熊猫3》为例,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中国的,但面向的却是全球市场。出品公司梦工厂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制作了不同的版本,所以你会发现中国版的《功夫熊猫3》同美国版有很大的区别。”许诚毅表示。

  对于中国影视资本的海外溢出,曾制作过《烈火战车》《杀戮战场》等影片的英国制片人伊恩·史密斯持更加理性的态度,他认为中国电影首先应修炼好“内功”,根除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中国电影应抓住市场蓬勃发展的良机,做好基础建设,因为只有在一个良好的产业根基之上,才能建立起庞大的国际产业。”史密斯表示,“缺少健康的产业基础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好莱坞电影根本无从进行全球扩张。中国资本不应被眼前的利润所迷惑,而忽略了电影产业的根本。”

   奥飞娱乐是帮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荒野猎人》的联合出资及发行方之一

  华谊兄弟与美国独立电影制片公司QED合作的首部电影《狂怒》由好莱坞巨星布拉德·皮特主演,但在国内市场票房平平

“中国故事+好莱坞技术”是前进方向

——嘉视年华25亿元注资DCS影业始末

  并不出乎意料,第一部由中国全额投资的好莱坞大片于近日立项。这部名为《游侠学徒》的影片,将由曾凭借《撞车》荣膺多项奥斯卡奖的保罗·哈吉斯担纲导演,并于年内在英国开拍。隐匿于这部电影背后的两位“操盘手”,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杭州企业嘉视年华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一个是同样并不如雷贯耳的好莱坞公司迪克·库克工作室(DCS影业)。

  不久前,嘉视年华公司同迪克·库克工作室达成合作协议,前者将资助后者近期研发和制作的所有电影,并负责这些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营销和分销,后者则将帮助前者在中国制作电影。双方的交易总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启动拍摄多部影片。嘉视年华是浙江省注资规模最大的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其兄弟企业华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正是《游侠学徒》的全额投资方。

  而在更早些时候,嘉视年华的形象宣传片及公司出品的三部电影概念海报在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巨屏上滚动播放一周,该公司官方网站如此形容这一事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见证了嘉视年华的首秀,他们驻足观看,被屏幕中所展现的雄伟景象所震撼,感叹传统神秘的东方文化以及奇幻瑰丽的山海景象。”

  嘉视年华成立于2006年,去年相继签约了刘镇伟、程小东、金基德等知名导演,其投拍的《大闹东海》《通灵宝印》《无神》三部影片也已经陆续开机。“我们希望借助好莱坞的优质团队,制作更具全球化战略高度的影片。”嘉视年华董事长楼晓东说。

  DCS是前迪斯尼影业董事局主席、曾运作过《珍珠港》《加勒比海盗》《花木兰》等热门影片的迪克·库克于2011年在同样来自中国的资本支持下创办的公司。据楼晓东回忆,嘉视年华从春节后开始跟库克谈判,三月初就敲定了合作细节。“对于25亿元投资而言,40多天的谈判过程绝不算长。双方能这么快敲定合作,释放的信号其实十分明确,即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公司试图用各种方式从中国电影市场分一杯羹。”楼晓东表示。

  “我们非常渴望跟充满活力的嘉视年华公司合作,他们不仅关注战略融资,同时也瞄准了未来的娱乐产业。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有着为全世界所有家庭讲述伟大故事的梦想,所以他们是最佳的合作伙伴。”在一份声明中,迪克·库克如是写道。

  尽管《游侠学徒》改编自澳大利亚作家约翰·弗拉纳根创作的奇幻冒险小说,跟“中国故事”似乎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楼晓东依旧表示,除了进驻好莱坞资本市场,公司还有更大的野心:“中国故事+好莱坞技术,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未来我们将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好莱坞的广阔平台上,以顶尖的技术整合、挖掘、发展、推广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精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楼晓东表示,未来在与DCS影业合作的过程中,嘉视年华将采用“双制片、双导演、双编剧”的制作模式,即由国内团队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营销、策划、后期等全权交由好莱坞团队制作,确保影片真正达到“好莱坞标准”。

  从观望、学习,到通过资本运作直接投资好莱坞的制片和内容,乃至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故事,楼晓东认为类似的合作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的方向。他坦言,嘉视年华希望DCS影业能够调动好莱坞的业界资源,运用其成熟的电影工业技术,在前期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制片、海外发行、户外大型主题乐园及娱乐中心业态等方面为自身提供帮助。

  “当下,众多国内电影公司不惜重金与好莱坞企业合作,从参投到全资,从全球收益分账到掌握知识产权,从资金收益到文化诉求,都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强大的标志。”楼晓东表示,“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人将有机会深入好莱坞学习电影工业流程,研究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手法与运营模式,这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进步和完善功莫大焉。”

  “以金融资本打造电影产业生态圈”,是嘉视年华提出的口号。在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热钱涌动早已成为无人能够否认的事实,《叶问3》买票房事件所带出的“资本对赌”事件,更是引起广泛热议。“我们应当承认资本对于电影市场的推动作用。”楼晓东认为,如果没有金融资本的进入,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不会如此之快,“资本的逐利性引发了诸多问题,但我相信在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行业的不断规范下,那些‘劣币’会被逐渐淘汰,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良币’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楼晓东表示,在嘉视年华几部电影的运作中,一定会引入类似众筹、娱乐宝、私募基金这样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但前提一定是“守规矩”。“在行业规范有序的美国,一家中国公司要掌控全好莱坞班底制作的影片,就必须得‘守规矩’,否则将寸步难行。”楼晓东说,“我们肯定会把这些规矩带回国内。”

  观 察

警惕“人傻钱多”式投资陷阱

  2009年,中铝集团曾希望以195亿美元收购铁矿石业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这宗曾被视为规模最大的中国资本海外收购计划,最终以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支付中铝1%的违约金而告失败。力拓宁肯毁约支付1.95亿美元给中铝,也没有接受中国企业195亿美元的“大礼包”,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乃至政治逻辑是,澳大利亚企业不希望自己所掌握的全球最大的铁矿落入中国公司手中,进而失去在世界矿产市场的话语权。

  这宗发生在能源经济领域的著名案例,对电影行业同样具有启示性。资本溢出的中国和缺钱的好莱坞看似一拍即合,其实各怀心事。中国影视资本“攻占”好莱坞,一方面希望借助好莱坞的强大生产能力涉足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合作的过程中汲取宝贵经验进而提升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准。然而事实上,在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好莱坞更需要的是中国资本输出,而不是中国的创作者和作品。面对中国资本“师夷长技以制夷”式的策略,好莱坞绝不会轻易将核心资源、核心技术与核心人才拱手相让,进而将中国培养成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劲敌。与绝不割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类似,好莱坞的精明商人们同样希望永远将核心创作把持在自己手里,用中国的钱拍美国的电影,只需要在影片中点缀些许貌美的中国女演员和突兀的中国广告便是了。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教授斯坦利·罗森曾对媒体表示:“好莱坞现在的态度是,中国人投资让他们拍电影,他们很开心,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但如果中国人提出要和美国人一起拍电影,他们就要认真想一想了。”一位曾在好莱坞寻找项目的中国投资人透露,自己前后看了5000多个项目,但一无所获,因为那些真正优质的IP依旧掌握在美国公司手里,对于他们而言,来自中国的资本,同日本的资本、中东的资本一样,都属于热钱甚至是“傻钱”。

  “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是,我的故事因为好莱坞制作团队的加入,能够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我们单向对好莱坞输送资本,让他们打造更加先进的战舰和航母,来打垮中国的电影工业。”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曾如是表达自己的投资态度,他渴求的是资本的话语权。但在好莱坞强大的品牌光芒和强势的资本运作下,中国投资者能否像于冬所期待的那样硬气且坚守原则?

  20多年前,来自日本的资本狂潮同样曾经席卷好莱坞,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哥伦比亚公司,便是这股狂潮的巅峰。然而正是这项震惊世人的投资,将索尼拖入了长达数年的债务泥潭。而日本的电影工业,也并没有因为这次收购狂潮而获得多大幅度的提升。这值得我们警醒。

  从更深的层次说,中国的资本都不是好莱坞最为看重的,潜力无穷、无比庞大的中国市场,才是好莱坞真正的目标。资本和市场,无疑是中国电影业手中的两个优质筹码,也是其能够与好莱坞巨头坐上谈判桌的最大资本。如今的好莱坞和中国资本就像两头互相不停打量的雄狮,各自野心勃勃,希望称霸森林。然而它们一个几乎拥有一切,另一个却以钱和身后的市场著称。在这场并不公平的竞争中,究竟谁能最终获益?这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