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唱戏:市州艺术有点难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我们现在的剧本创作人才,不是断代和匮乏,是没有,是奇缺。”11月22日,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省创办主任工作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宜宾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马艳直呼:大戏创作人才奇缺。
不止是马艳在呼喊。巴中参评首届四川艺术节的川剧《挂印知县》编剧、导演、主演、舞美、服装等均是从四川省川剧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借”来的。巴中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陈斌和阿坝州文广新局创办主任曾晓红直言:连小品小戏的剧本都没人写。
缺人才问题怎么破?
雅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刘晓琴和南充市创办副书记李诚与会就打起了招聘广告,李诚说:“我们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优厚,有编制,创作空间很大,有去乌镇戏剧节和中国戏剧节观摩的机会。”内江市川剧团副团长李笑都说:“演员、鼓师、琴师都要,保证解决编制问题。”达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建表示:“对艺术人才的态度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达州市参评的大型综艺歌舞晚会《达州之恋》的编导就是从四川省歌舞剧院邀请的。雅安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金熊猫文学艺术奖,刘晓琴表示:“两千万的艺术创作基金,只要是反映雅安的文艺作品都可以参评。”
不过“借人”搞文艺创作,也有不同意见。“如果都是借来的演员,怎么坚持长期演出?”有业内人士认为,剧本创作可以全国交流,但是院团至少应该有演出能力。“创作是文艺工作的源头,地方的文艺创作还是需要一支队伍。”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丁鸣说,“尤其是地方传统戏剧和曲艺,没有院团的建设,就难有传承与发展。”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