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川籍参谋寄长子家书激励无数青年弃笔从戎

来源:四川日报 2015-08-17

邹绍孟绝笔家书。   

   “烽火连天日,家书抵万金”,抗战期间,一封封从前线寄回的家书,成为战场上的川籍将士与家人、家乡唯一的联系。7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翻开一封封泛黄的抗战家书,依然能读到战场上的硝烟和苦难,读到信中无限的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抗战将士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盛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以致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愤。”8月10日,建川博物馆副馆长吴宏远向记者展示了在台儿庄战役之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第41军124师参谋长邹绍孟为国捐躯前的一封绝笔家书。“这封家书曾经在抗战队伍中盛传一时,鼓舞了无数爱国青年弃笔从戎,展示了我国抗战将领誓死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寄长子书成了殉国前的“遗书”

   “日前接得汝手谕,藉患汝去岁下学期成绩甚坏,名列丙等,想汝天资不甚坏,只要稍为勤奋,最优等虽不可得,优等谅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无限忧思。”翻开邹绍孟的这封家书,记者发现,书信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教导儿子悉心学习,长大后继承革命志向,报效祖国,字字情真意切。

   吴宏远介绍,1938年3月上旬,日军在邹县、兖州大量增兵。川军第41军124师奉命在山东省滕县守城,抗击日寇。“据推测,时任124师参谋长的邹绍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收到从家乡乐山五通桥寄来的家书。”

   从家书中得知长子邹汝宁成绩“名列丙等”,甚为不安。1938年3月11日深夜,邹绍孟似乎预感到自己恐怕再难回到家乡当面对儿子循循教诲,唯有将抗战到底和建设国家的重任以书信的方式托付给后辈。于是,他提笔写道:“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盼。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邹绍孟在走上前线杀敌之前给家人写的一封回信,却成了殉国前的‘遗书’。”吴宏远说。

   家书刊出激励无数青年弃笔从戎

   1938年3月14日,日军濑谷支队拂晓时分从两下店附近发起进攻,15日傍晚便到达滕县附近。16日,日军一万余人在山炮10余门、飞机10余架的掩护下,集中火力猛攻,在滕县城墙上炸开约12米宽的缺口。17日黎明,日军以山炮、野炮及重炮50余门及飞机20余架对滕县猛烈轰炸,全城变成一片焦土……邹绍孟殉难。“邹绍孟的信寄到成都时,加盖的邮戳日期为3月15日,几天后,信送到了乐山五通桥其岳父的手里。”吴宏远说。而此时,滕县城破,守城将士全部成仁的消息已经传遍大江南北。

   吴宏远告诉记者,同年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刊出了这封家书的全文。《新新新闻》写道:“三月十七日在滕县抗战与王铭章师长同时殉国之参谋长邹慕陶,牺牲悲壮长烈,足传后世。详情已分志月前本报。兹复觅得邹氏于殉国前六日,致长公子汝宁家书一封,此为邹氏最后遗墨,笔力雄浑,文理极通,惜不能原版刊出,特录志如下,以飨读者。”“一时间,在邹绍孟绝笔家书的影响下,川人报名入伍成为热潮。尤其是以流亡的东北学生为多的绵阳国立六中,报名最为踊跃。”吴宏远说,时任124师留守处处长杨光明专门将这封家书翻拍,冲洗了数千张,赠予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

   完成父辈遗志让川军英魂长存于世

   2010年秋,邹绍孟之小儿子邹汝祥将杨光明翻拍的家书照片捐赠给建川博物馆。吴宏远回忆,在与邹汝祥的交谈中得知,他出生于父亲战死滕县后的两个月。自他初识人事起,时任当地女子学校校长的母亲便以父亲的家书作为他的“启蒙教材”。“邹先生告诉我,那时,他的母亲一直将这封家书珍藏在家里专门存放细软的小皮箱中。虽然小时候对家书的理解颇为肤浅,但是‘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却是他从小就明确的目标。”1949年,母亲病故。1956年,他不负父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工学院高分子专业。“他也一直将父亲的家书带在身边。”“文革”期间,邹汝祥在无奈之下烧了父亲这封家书原件,但却将当年杨光明翻拍的家书照片夹在一本厚厚的《机构元件原理》之中保留了下来。

   吴宏远告诉记者,1938年邹绍孟被原国民政府追授陆军少将,198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2005年左右,邹汝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之间来回奔走,只为搜寻当年固守滕县的五千英烈的完整名单。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邹汝祥也已不在人世,但他收集的固守滕县的部分英烈名单却永远地留在了建川博物馆,供后人瞻仰。

   川军将领绝笔家书赞红军善战

   “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没奈何只有以血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机炮火碰……”70多年前,川籍抗日将领赵渭滨在太原写下这封寄给儿子赵世诚的绝笔书。8月11日,记者联系上赵世诚之子赵令德,在他的解读下,领略了其祖父赵渭滨的抗战戎马生涯。“铁松:出门因在行进中,未得家中一信,甚念!你学校的通知到了么?何时入校?望你告诉我!”这是记者在建川博物馆打开这份足足写了11页纸、共1700字的家书复制件时看到的第一句话。赵令德告诉记者,信中提到的“铁松”正是其父赵世诚的小名。“据推测,这是祖父出发去山东途经太原时写的,比较仓促。”

   赵令德介绍,这封信一直被父亲保存在其就职的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封信才历经了‘文革’依然保存完好。”目前这封书信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保存。

   赵渭滨与共产党的亲近,在家书中表露无遗。他写道:“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老百姓有三句话说,红军又会打仗又不扰民,中央军会打仗但是扰民,晋陕军又不打仗又扰民。”赵渭滨还在家书中阐发了对中国前途的思考。他写道:“民国二十六年的总结算,恐怕快要到了!同时红军在民族抗战当中的一切一切,也就是共产党在中国民众心理上所建立的很大基础!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这让赵令德觉得很惊讶,“1937年时的红军力量还很弱小,他就能够从这里看到未来中国的前途要靠共产党。”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家书的末尾,赵渭滨对尚在成长中的儿子提出期待。“你现在一切也不必问,埋着头只去读你的书!只要能学成一个健全工人,健全的技术家。我也就无恨了。况且你学的技术,正是未来抗战必须的工具呢……”“祖父牺牲那年,我父亲才18岁。”赵令德告诉记者,虽然祖父早早便离开了家庭,但他对子女们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我父亲最终遵循祖父的遗愿,考上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在北京航空学院当老师。”赵世诚的弟弟妹妹们也都从事的是国防科技工作,赵令德也在祖父影响下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吴志维 记者 李思忆)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