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陆
四川青少年文艺网

账号注册

已有账号?现在登录

邮箱
用户名
昵称
创建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组验证码。

一键登录

论坛导航

[进入] 文联网

x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协会动态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民间舞蹈生存需要节日民俗文化“温床”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5-08-13

民间舞蹈生存需要节日民俗文化“温床”

——节日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

陕北威风腰鼓 吴立军 摄

  对于节日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不外乎与原始崇拜、宗教、祭祀等有关,如春节、中元节、浴佛节、盘王节。而舞蹈的起源往往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联系,如汉族的龙舞、鄂伦春族的熊舞等。因此,节日与舞蹈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节日民俗文化空间下看民间舞蹈,二者之间实际还有着从属关系,民俗是民间舞蹈的依存土壤,民间舞蹈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传承和发展。民间歌舞作为民俗节庆活动的核心部分,以鲜明的民族地域形象和热烈的集体参与气氛吸引着本土与外来的观者,使民俗事项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民间歌舞也因有了节庆的坐标,以固定地点为活动和发展的特定时空,才得以代代相传。

  >>塑造有意义的节日文化空间

  节日文化空间所涉及的门类众多,不仅包含仪式、礼仪等活动,也包含了舞蹈、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节日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其所包揽的内容是分不开的,一个成熟的节日文化场域是经过漫长的人文习俗聚攒而来的,由一系列的人为事项、场地设施、活动用品、仪式程序组成。“文化空间”是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特定文化活动的场所。节日文化空间不仅兼具时空性,同时,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活动主体——人的参与,且节日文化活动更多是自发的全民参与。节日活动不应与商业活动相提并论,它完全取决于民众对节日的向往。

  节日文化空间的保护对于保护节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原则,节日民俗的整体性保护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向度上,静态的空间保持和活态的时间再现是节日文化空间建构的关键。目前,众所周知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皆是全国法定假期,而少数民族节日也有当地的节日放假制度。周期性的放假制度为节日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此外,保持节日民俗文化场所的原型和重现节日民俗活动的原貌也是节日民俗整体性保护的重中之重。节日文化活动是依靠节日文化空间存活下来的,节日文化空间不仅包含了时间,而且有物质层面的空间形态,小到一间庙宇,大到一座城市,它是比较具体的、有形的、现存的。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较为严重,很多节日文化空间成了旅游开发的“重灾区”,为了追求节日文化空间单一的经济价值,忽略其文化价值,导致节日文化空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后沦为商业化比较浓厚的“旅游胜地”,也就失去了节日安身立命的生存空间了。

  民俗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包含的民俗节日活动非常丰富,每个民俗节日的主题和形式不尽相同:有的以选对象、谈恋爱为主题,如苗族的“姊妹节”;有的以祈求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为目的,如壮族的“蚂拐节”;有的为展示服饰、选美比美,如彝族的“赛装节”,还有以欢聚歌舞、万人狂欢为主要形式,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民俗节日的主题体现出节日内在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节日的精神内涵,它强烈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愿望、习俗、特质和凝聚力。节日的主题性是一个节日所有活动所围绕的核心,由此应该围绕节日的主题去塑造一个有内容、有价值、有意义的节日文化空间。

南丰傩舞-寻找远去的家园(组图之一) 陆 敏 摄

  >>民间舞蹈是节日民俗不可或缺的内容

  节日民俗文化空间是民间舞蹈生存的“温床”,同时,民间舞蹈又是节日民俗不可或缺的活动内容。早在30年前,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协主办,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编纂出版的大型民族民间舞蹈文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总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力求准确、科学、全面地记录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舞蹈。不仅记录动作、音乐等,还包括每个舞蹈相应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活动,其中每个民间舞蹈都有它所专属的民间习俗。统计显示,《舞蹈集成》中信仰习俗舞蹈438项,节日舞蹈799项,人生礼仪舞蹈107项,生产生活舞蹈585项,其中节日舞蹈的数目最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占据统计比例中最大的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西方节日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节日一旦消亡,那么节日当中的舞蹈也就随之消失了。目前,以贵州为例,其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总和是全国最多的,据粗略统计共计1000多项,有代表性的苗族的苗年、姊妹节、吃新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彝族的彝年、赛马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其中,每个少数民族节日又包含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如苗族的木鼓舞、布依族的回旋舞、彝族和瑶族的铜鼓舞。但最近调查显示,贵州的有些少数民族节日已经不再有任何活动了,随之而来的是节日中的传统舞蹈也慢慢地退减。可见,对于节日文化空间下民间舞蹈的保护刻不容缓。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通过一个舞蹈,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由此在与之不可分割的节日民俗当中看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需从几方面把握:

  第一,节日文化空间里民间舞蹈的独特性认识。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因聚居的区域不同,其具有的节日民俗特色也不尽相同。许多民族的节日舞蹈不仅有整体性、综合性,通过节日习俗还使它们规范化、仪式化,具有节日文化空间下的独特性。从节日民俗看民间舞蹈,不仅可以看到一本完整的舞蹈艺术史,也可以窥见一部独特的节日舞蹈文化史。节日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性格特征,其实是建立在多种文化空间形态构成的民族文化总体价值层面上的,其个性化的舞蹈节日文化空间内涵尤为突出。例如壮族蚂拐节中的蚂拐舞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壮族蚂拐节的舞蹈从古越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保留了较多的越文化特点,蚂拐舞以群体性为主,有反映先民的祭祀仪式,也有动物模拟和表现农业、家庭副业劳动的,带有较强的图腾崇拜和模拟、再现生产生活的舞蹈特性,壮族的蚂拐节舞蹈具有其节日文化空间的独特性烙印。

  第二,节日文化空间为民间舞蹈的生态性保护提供可能。舞蹈的创造者是人,人又是“物化”了的舞蹈创造品。这门既古老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其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格外密切。它紧随着人类进化而传衍、发展,留下的那千姿百态的斑斑绰影,正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某种呈现方式。生态环境对于舞蹈可以产生很大影响,很多民族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即是生态环境影响的结果,当然,民间舞蹈也不例外。一种民间文化遗产是连同其周围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工作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整体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节日文化空间实际上就是民间舞蹈的生态环境,民间舞蹈依托于节日文化空间传承。

  第三,节日文化空间是民间舞蹈活态传承的保障。所谓民间舞蹈的活态传承,实际上是将某个民间舞蹈成为它所属的民族、地区文化生活空间中的一部分。活态传承是民间舞蹈的传承特性,它不仅需要传承民间舞蹈的文化形态,而且必须是活着的艺人正在传承的。民间舞蹈传承人指的是某个团体或个人能够熟练掌握某个民间舞蹈项目,并能积极地带徒授艺使活态的民间舞蹈继承下来,民间舞蹈传承人不单单指的是个人,也包括团体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依托人的存在,通过语言和动作等行为而得以延续,是靠人的活动传承下来,如果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少,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能失传,所以说,活态传承最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既然传承人对于民间舞蹈的活态传承非常重要,那么传承人传承民间舞蹈的文化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节日文化空间是民间舞蹈传承和弘扬的有力保障。在节日文化空间里,民间舞蹈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和文化氛围,或者说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节日文化空间为民间舞蹈提供了展现舞台。随着节日文化空间的不断演变,民间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以及表演的规模也会随之丰富起来,这实际上为民间舞蹈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能。

  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相应变异甚至消解。节日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生态现象,在节日文化空间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综合了节日文化所需的一切内容,影响着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是继承和保护民间舞蹈的重要手段,民间舞蹈应保护在其所属文化空间内,进而保持其原生性、整体性、独特性,在特定节日文化空间下对于民间舞蹈的原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0

联系我们| 联合会简介|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合作招商| 广告服务| 客服中心| 协作单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蜀ICP备13016095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