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妹子唐七为保写作质量 每天只写五百字
网络作家作品入围茅奖 成都日报记者专访小说作者
川妹子唐七为保写作质量 每天只写五百字
改编自唐七(曾用笔名:唐七公子)热门小说《华胥引》的古装玄幻大剧《华胥引之绝爱之城》目前正在四川卫视、江西卫视热播,该剧讲述了卫国公主叶蓁以身殉国,依靠鲛珠死而复生,从此化名君拂。君拂弹奏华胥调游历九州,阅尽世间万象。途中与陈国世子苏誉再次相遇,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凭借小说超高人气,该剧一播出就受到观众追捧,作家唐七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近日,唐七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这位四川女作家告诉记者,“华胥引”其实是一支古琴名曲。她还从自己的另一部作品——入围今年茅盾文学奖的《岁月是朵两生花》,畅谈自己的写作心得。在唐七看来,成都生活环境非常适合创作,有大量网络作家在成都追寻着各自的文学梦。
华胥引原为古琴名曲
唐七尊重电视剧编剧
不少看过电视剧《华胥引之绝爱之城》的观众,都被卫国公主叶蓁和陈国世子苏誉的旷世爱情打动。说起小说《华胥引》,作者唐七告诉记者,《华胥引》这本书的构想源于一支古琴名曲,“‘华胥引’本身是一支古琴名曲,这支曲子是根据《列子·黄帝》中黄帝梦游华胥之国的典故而作。典故讲述黄帝在位时一直忧虑天下难治,有一天他睡觉时梦游到华胥之国,发现这个国家‘其国无帅长,其民无嗜欲’。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是个乌托邦一样的理想国。这让黄帝深受震撼,梦醒之后大有所得,并用梦中所得来治理国家,而后天下大治。”唐七表示,之所以用“华胥引”作为书名,就是想让书中的女主角能以华胥引来为世人编织美梦,因为华胥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她说:“人人都向往华胥引,华胥引就是你梦里最美好的事物。”
近期,有不少《华胥引》书迷表示,电视剧《华胥引之绝爱之城》和小说差别较大,认为编剧解嬿嬿将小说进行了很大颠覆。对此,唐七告诉记者:“我由于学习和工作较忙,并没有和剧组做细节上的沟通。”唐七坦言,小说是一个人写的,而影视剧是剧组上百人心血的结晶,相比而言剧组更不易,“我对他们付出的辛劳和汗水,表示尊重和感激。小说和电视剧本来就是两种表现形式,我写小说时并没有想过拍成电视剧会是什么效果,但我能感受到整个剧组都非常用心。”
写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作品入围茅盾文学奖
采访唐七前,记者发现关于她的报道非常少。谈及为何如此低调?唐七表示,“我其实参与过很多新书上市的宣传活动,可能因为那些活动规模和影响力不大,新闻报道少。这次《华胥引》受到这么多人关注,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唐七的写作方式也很特别。相较于其他网络作家动辄几百万字一部的小说,唐七的网络小说和出版物字数基本一致,如小说《华胥引》字数仅15万字左右。由于网络写作基本靠字数多少获取收入,当记者问到唐七写这么少的字数,收入是否会吃亏?她表示:“我选择自己感到最舒适的写作方式,写出自己想要讲的故事,保证写作质量,经济利益永远放在最后去考虑。从第一本书开始,我每天只保持五六百字的写作速度,周末有时会多写一些,题材也由我自己决定,到现在依然如此。”
正是因为这份认真与执着,作为四川网络作家一员的唐七,其小说《岁月是朵两生花》入围了今年茅盾文学奖。“编辑告诉我这本书入围茅盾文学奖参评时,我挺惊讶的。能得到业内前辈们的认可,非常荣幸。我觉得这是前辈们对年轻人的支持和提携。”唐七告诉记者,其实写《岁月是朵两生花》的心路历程十分单纯,“那时我年纪还小,大概二十三四岁,刚步入社会,开始略微明白人生和挫折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且开始思考面对挫折时应该秉持的态度,写故事是个很好的寄托,之后我就写了这个故事。”
成都适合创新与创作
作家用网络实现梦想
相较于其他城市,唐七认为成都的包容性很强,生活闲适,这种环境和氛围非常适合创意工作,适合创新与创作。谈及网络写作创作模式,唐七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网络写作的门槛相比传统写作低得多,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网络最初只是作为传统出版物对作品承载的一种辅助工具,作家最终需通过实体书版税获取收益。但现在不同了,走实体出版的网络作家正逐渐减少,作者们的主要收益多来自网络的VIP。”
唐七告诉记者,如今数以万计的人在写网络小说,字数动辄上百万,而题材只有那么多,同质化现象不可避免,如何开辟新题材,成为网络作家近些年思考的问题。“对作者来说,唯一的危机应该是写不出东西。不过,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实现梦想,这是很好的事。我看到一些新作者的作品,觉得写得很好,就会推荐给合适的编辑和出版人。”
实习记者 王梓均 记者 王嘉